第86章存在感不強,不必太在意(1 / 2)

韓劇《請回答1988》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羅美蘭做了二十多年的家庭主婦,其間與家人同甘共苦,經曆了家裏從窮得叮當響到一夜中彩票成暴發戶。一次她臨時要回鄉下三天,本以為失去了她的悉心照顧後家裏會一片狼藉,可結果回來發現家裏依然幹淨得一塵不染。她看著眼前這幹淨的家,心裏卻高興不起來,反而湧上的是落寞。

羅美蘭看見家裏一塵不染為什麼會感到難過呢?是因為她不在時,家人依然能過得很好,她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對於全家的意義了,她失去了存在感,所以她感到失落和難過。

那麼,什麼是存在感呢?存在感其實是精神上的需求程度,而非物質的填充。簡單地說,也就是當你被其他人特別需要或觀注時產生的自我內心體驗,尤其是被領導、同事、朋友、親人所關注而產生的價值和感覺。

羅美蘭若是看到家裏亂得一團糟需要她去打掃,心裏湧上來的至少不會是失落,頂多會感到些許煩躁,甚至會有些竊喜。你看,這個家還是離不開我的。盡管如此,做了二十多年家庭主婦,除了打理家務,其他什麼也不會做的羅美蘭依然也感受到了家人的需要。所以,在證明自己是存在的之後,心中就會湧出自信、悅愉、滿足等正麵情緒。這就是存在感最大的積極意義。

曾經看到過一個大學女生的故事:她是個內向的女生,學習努力積極,為人很真誠,但是朋友卻不多。從小到大,交際圈都非常小,朋友都是女生。不怎麼會跟男生交往。朋友都說她太沒存在感了。現在看著身邊的人都有很多朋友,受到很多人關注,自己卻沒人關注,她感到自己特別失敗。她也曾嚐試過成為外向的人,讓大家注意一下,但是努力了,也做不到。現在她常常感覺自己沒有前途,以後在社會上沒什麼朋友,沒存在感,孤家寡人一個怎麼辦。這種心情真的很難受,她甚至懷疑,自己那麼努力學習有什麼用。

存在感的背後是對虛無的恐懼和對弱小自我的自卑。人們天生就抵抗這種負麵情緒,沒有人想要活在恐懼和自卑中,所以人們總是要做點什麼似乎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就是因為動作的主人是我,如果我發出的一個動作、一段聲音、一種信息是被人需要或引人注意的,那麼我就是存在的。上例中的小女生,就是這樣子。

其實,那些看起來有朋友很多的人,他們的內心真的充實嗎?我看也未必,說不定就是呈現出來的一種假象。人,有時候總是特別善於偽裝自己、迷惑別人,顯得自己特有本事。我們不能光觀其表。一個人內心是否充實,不在於他朋友的多少,而取決於他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否富有,看問題的視界開不開闊。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對心理健康的人群作了多年的研究,結果令人詫異。他發現:心理健康的人朋友都很少,但他們的友誼卻深厚而有益;他們有時候甚至願意離群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