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朋友多條路,這句老話估計都快被人講爛了,被奉為“處世經典”。身邊的親人在我過去年輕氣盛的時候,經常教導我:你要學會多走出去交交朋友。剛參加工作時,對之我不以為然。如今,似乎有了些認識,開始重視起來。
於是,有機會參加酒宴,我也學著人家,跟一群陌生的人噓寒問暖,笑臉相迎,滿嘴的客套話之後,也不忘敬酒,掃個微信,互留個電話號碼,但是幾天之後就記不清對方是誰了,手機電話薄裏存了一大堆可能一年也難得聯係一次的號碼,在那裏空占著內存。
於是,我也學著人家,逢年過節,給一大堆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學、朋友、親戚、領導等,送上自己從網上百度,還稍微用心改了下的問候短信。結果,跟你好的,你還沒發,人家有的早就發過來了;對你“沒感覺”,認為你不重要的,屁都懶得放一個,你的熱情被“泥牛入海”,有去無回。是不是很失落啊!?這就是冷酷的現實。
有時候,為了拓展所謂的人脈關係,我們在混得好的人麵前忍氣吞聲、“奴顏婢膝”,一味地討好和順應別人,結果人家卻並不領情。你做的是並不對等的“無效社交”。這樣子下來,你把最好的脾氣給了別人,卻把最壞的情緒給了家人和父母。
記得前兩年,為了還一個人情,我自掏腰包請人吃飯。為了壯壯場子,請了個經常接觸的某某主任也來參宴。幾個來回,酒酣耳熱之後,坐在我旁邊的該主任轉過頭,端個酒杯過來,對我說:“兄弟啊,本來今晚我還有個活動的,接到你電話後,我就把它推掉了。”據我了解,他晚上好像沒什麼應酬,接到我電話,一口就答應了。講這個鳥話,搞得我請他吃飯,倒好像是欠了他多大個人情似的。媽的,什麼玩意呀!盡管當時一肚子的“惡心”,我還是又倒了一杯酒,回敬他:“感謝感謝呀!領導隨意,我幹掉!”
圈子不同,難以強融啊。現在的社交中有個有趣的現象叫做“蒸發式冷卻現象”,意指新成員不斷湧入一個開放社交圈時,圈中最有價值的成員會發現社團成員平均水平的降低讓自己繼續呆在這裏已經沒有意義了,於是他們就會選擇離開。於是惡性循環開始了:越來越多高價值的成員選擇離開,直到有一天這個圈子徹底的淪陷成了一個平庸的組織。
這正應了一句老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跟什麼樣的圈子打交道,未來你希望在什麼樣的圈子裏混,你就要先把自己升級成那個圈子裏的人。否則,你自己層次不高,總想著擠進高層次的圈子,幾率是非常低的。
所以,與什麼人交往,怎樣去結交人脈,要先把自己的定位想清楚,帶著“以小博大”的心態去結交人脈時,通常是不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