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化大師贈鴛鴦鏈(1 / 3)

聽聞在雲霧繚繞的山前,有一座寺廟,名為“林初寺”。早年間,方化大師雲遊四海,以破廟為家,以殘羹剩飯為食,以河流泉水為飲,以解有緣人為己任,普度眾生之苦。忽雲遊到這萬陰山,見此處住著一願獸,以吃轉世投胎的人嬰為生,以拆散鴛鴦為樂,故而此處人丁稀少,往來數百年,來的來,去的去,一座城也不過萬人。方化大師見此願獸非正非邪,故而未曾施法消滅它,隻收服它,叫它被壓在這萬陰山下,又防它百年之後,趁方化大師圓寂之時,再擾亂這一方百姓,方化大師便在這萬陰山下修了一座寺廟,靠著為顧員外家喜添男丁而獲得顧員外銀兩饋贈,才建成這寺廟,寺廟又因背靠萬陰山,萬陰山上多生竹林,少生樹木,方化大師知這萬陰山虛則為山,實則為林,故而取名時,牌匾取了一個“林”字,恰是寺廟建成時,一道霞光射入大雄寶殿,殿內金光乍現,方化大師知這乃我佛指引,將來必有有緣人前來化解願獸之念,又正是年初,故而又取了“初”字,才有了“林初寺”的名頭。自方化大師在此做了住持,為此地百姓指點姻緣,為善男信女求得福報,因極為靈驗,為此地多添了近萬人丁,故而此地百姓極為信奉林初寺,自願香火不斷來供養林初寺的住持方化大師和他的弟子們。

四十年後,一場大雨洗刷了百鳳城,今日雨後初晴,方化大師出門拜客,路過百鳳城的路邊道,見這數月大雨衝垮良田數千畝,又有魚兒在田中遊動,且極為靈性,紛紛聚於流水邊上,忽然一條金色鯉魚躍上岸來,落在方化大師腳下,方化大師把它撿起時,它突然產下一肚子魚子在方化大師手上,袈裟上,方化大師不忍它與子孫幹死在路邊道,便將手上金魚放回水中,本想脫下袈裟,將袈裟放於水中,又將手中魚子也拂於袈裟上,任由袈裟隨水流而去,卻似金魚通人性一般,再跳上岸邊,落於方化大師腳邊,方化大師會心一笑,道:“即是你我有緣,我自當把你帶回寺中,養於荷花池內,每日投食供養,供養你與子孫一生。”著,方化大師便將袈裟脫下,折疊成塊,放入水中,待水流入袈裟後,將金魚放入袈裟中包裹起來,帶回林初寺,放入荷花池內養著。

弟子悟覺見住持回來,以為住持造訪歸來,便主動上前叫道:“住持,您回來了。”

方化大師答道:“徒兒,老衲見與這金魚有緣,將它帶回寺中,日後你好生照樣,不可少了它一日三餐。”

弟子悟覺答道:“是,住持。”眼見著住持已朝寺門走去,又道:“住持今又去往城南封家,今足足有三回,每次皆是不請自去,屢屢自降身份,不知封家有何大事,竟勞動住持親自前往。”

在百鳳城的城南有一大戶人家,家中人姓封,家中有數百畝田地,世代靠收租為生,城中雖開有酒樓,卻不是自家管理,而是交與親家打理,後與親家共有酒樓,家中隻生了獨孫,名為封田,今年他已剛過二十五,至今仍是孤身一人,曾遇見過別家姑娘,卻是女有意而郎無心,這般來來去去,轉了數載之久,女方倦了,便也自行退了去,留下封田一人,至今還不懂世事,隻叫男女之情喚作遊戲,不可貪戀。

方化大師已站在封家門前,封家下人見是林初寺方化大師,問道:“方化大師,您來此所為何事?”

方化大師答道:“還煩施主進去通報一聲,就老衲有事想向封院外討教,還望封院外不吝賜教。”

封家下人答道:“既是方化大師,我這就前去通報,還請方化大師在此稍候。”

著封家下人便往封府內走,不久後,封院外匆忙出門迎接,笑顏迎奉道:“住持,本該是我上寺中燒香禮佛,怎敢勞駕您登門拜訪,還請您往府中一敘。”

方化大師答道:“阿彌陀佛,多謝封院外。”

隨封院外入大堂中坐下,一下人主動為老爺和住持倒了茶,封院外舉起茶奉送到住持手中,道:“住持,還請您嚐嚐我從西湖帶回的龍井茶。”住持接過茶,答道:“老衲多謝封院外招待,還請封院外與老衲同飲。”封院外便拿起桌上茶杯,道:“即是住持吩咐,我自當領命,請。”兩人同飲而下。

放下茶杯後,封院外向住持問道:“不知住持今日前來,到底所謂何事?”

方化大師答道:“老衲若非大事,又怎敢驚攪封院外一家和氣,隻因封院外你兒姻緣將到,特來向封院外您提醒一二。”

封院外早已聽聞主持料得姻緣,且極為靈驗,故而不敢妄加詢問,隻道一句“不知住持提醒何事?”

方化大師答道:“封院外,請恕老衲鬥膽一句,老衲早些年雲遊四海,路過此處,見此處有一座山,名叫萬陰山,它住著一隻願獸,以吃轉世投胎的人嬰為生,以專拆散鴛鴦為樂,經老衲降服,又將它鎮壓在此,又以寺廟佛光加持,才保住此地善男信女姻緣,有了今日的人丁興旺,不想這怨念竟是由您孫兒的前世所生,他許下的願被這願獸所吞,才釀成今日之禍,還望封院外聽老衲一句,三日後,且讓您的孫兒前往老衲寺廟一趟,老衲幫他化解這前世之願,也好早日幫他脫離苦海,尋得姻緣。”

封院外聽得雲裏霧裏,卻也不敢稍加怠慢,回答道:“即是住持有心為我孫兒封田搭配姻緣,那我也在此代我孫兒多謝住持。”又令管家奉送數百兩白銀贈於住持,住持不肯收納,又退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