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出征,帶有明顯的練兵目的,也是給軍中年輕人更多機會。所以,像趙雲、魏延這樣的名將並未出馬,就連中軍參軍馬謖也被諸葛亮留在後方協助陳震、楊洪處理內政。臨行前,我親自找了趙雲,讓他有空多指導一下宮裏那幾個孩子。劉永、馬承、黃崇、傅僉年歲漸長,身體也都竄的很快,已經可以開始習武了。
南中多山林,並不適宜大規模騎兵出動,所以我把武騎軍大部留在成都,隻讓柳隱帶五百人跟隨以備不時之需。這次南征,除了三萬中軍,還有王平的兩千飛軍和柳隱的五百騎兵,共計三萬兩千五百人,加上運糧的壯丁則有接近四萬人。
成都城外,旌旗蔽日,三萬大軍披堅執銳,盔明甲亮。一路向西行軍,隊伍蜿蜒盤旋,數千輛輜重車揚起漫灰塵。參軍馬謖雖然未在出征名單之列,但出城數十裏,一路隨行,讓我看了也有些感動。
諸葛亮眼見離成都愈來愈遠,對馬謖:“幼常(馬謖字),送君千裏終須一別,早點回去吧,協助陳、楊二位大人留守成都處理好後方事務,也是大功一件。”
馬謖進言道:“陛下、丞相,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久很久了;就算今日討平,明日又叛。朝廷大軍前往,他們必然平服;但班師之日,必然會北伐曹丕;蠻兵如果知道虛實,恐怕很快又會反叛。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陛下、丞相能降伏其心。”
馬謖曾擔任過南中四郡中(曆史上的南中七郡是諸葛亮南征之後重新劃分的)越嶲郡的太守,對於南中風土人情十分了解。他的意見是十分切合實際的,諸葛亮讚歎道:“幼常真是深知我心!”
馬謖走後,諸葛亮對我:“幼常深明大義,滿腹韜略,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我回道:“是啊,幼常飽讀詩書,好論軍計,隻是未曾親臨戰陣。日後好好打磨,確實能成為相父的得力助手。”
我借機暗暗提醒了他一句,諸葛亮對此不置可否。
大軍開到都江渡口,將所有物資搬運到船上,大軍分批次乘船,順流南下,到達僰道(今四川宜賓西南)駐紮,南中庲降都督(庲降都督為南中最高主官,為招徠、降服之意)李恢早已在此等待接應大軍。這麼短時間內造的船隻是不夠的,不過我們廣泛從民間征集,還從東吳的商隊借用了幾艘大船。僰道位於長江邊上,屬於犍為郡(位於成都以南),幾乎已經是當前我軍勢力範圍的最南端。
南中四郡,實際上隻有三個郡參與了叛亂,分別是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隻是郡名叫益州,跟西川益州不同)。叟帥高定在越嶲郡,朱褒是牂柯郡郡丞(自領太守),豪強大族雍闓(是漢人)和蠻王孟獲則都在益州郡。第四個郡,是位於最西南端的永昌郡(位置相當於現代的中國雲南省西部、緬甸克欽邦東部、撣邦東部)。永昌郡由於太遠,在章武初年就沒有郡守,且發生過叛亂,功曹呂凱奉郡丞蜀郡人王伉暫代郡守保境六年,即便在南中最亂的這些年他們也一直忠心朝廷。雖然雍闓被東吳任命為永昌太守,但是呂凱王伉二人守土有方,叛軍勢力一直沒有能夠進入永昌。
棘道作為大軍的前沿基地,幾乎是已經與三路叛軍麵對麵了。這種情況下如何繼續進兵就顯得至關重要,諸葛亮當即召集眾將軍中議事。
大帳之內,諸葛亮端坐在主帥位置上,李恢、關興、張苞、馬忠、廖化、張翼、高翔、王平等人分左右站立,而我隻是坐在一側靜靜地看著。諸葛亮命人掀開巨幅地圖掛在牆上,向眾將道:“而今叛軍分隔三地,相去甚遠,互不統屬。我大軍若始終保持一路前行,隻怕會遷延日久。牂柯郡朱褒在我軍東南,離我最近、兵力最弱且孤立無援,極易討平。根據探馬回報,朱褒兵力不過三千左右,隻需一校人馬前往即可,誰願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