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擒孟獲 上(1 / 2)

那將領被我召喚,誠惶誠恐,見到我倒頭就拜:“末將參加陛下。”

我笑道:“免禮,不用緊張。朕軍中有如此勇將而不知,實在是朕疏漏了,你叫什麼名字?”

他起身回道:“末將張嶷,現在張校尉(張苞)麾下任曲長。”

要不,這人呐,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張嶷,字伯歧,巴郡南充(今四川南充)人,蜀漢後期名將。他出身貧寒,但從豁達豪壯,弱冠時為縣功曹。當時,山野強盜寇犯縣裏,縣長舉家逃亡。張嶷攜帶著縣長夫人,冒著山賊的刀槍劍戟,赤手空拳殺出一條血路,縣長夫人方才得救。他後來在南中鎮守十五年,數次討平叛亂,恩威並施,深受各族人民愛戴。之後因功調回成都,成為無當飛軍最後一任統帥。延熙十七年(54年),薑維北伐,他不顧病重,上書要求隨軍出征,並在撤軍時主動承擔斷後任務,戰死沙場,無當飛軍也全軍覆沒,但“殺敵倍之”。

他文武雙全,上馬管軍下馬理民;智謀深遠,曾準確預見過費禕遇刺和諸葛恪之死。可以,在後三國時代的蜀漢,他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我很高興地跟他交談起來,得多了他也不複初時的緊張,講了很多對戰局的看法。我發現,他雖然年輕,但是洞察力十足,他的很多想法,竟然跟諸葛亮出奇的一致。此戰之後,孟獲已經無力回,外援盡失,退路已斷,死守味縣,不過是苟延殘喘。

另一邊,諸葛亮親自提審孟琰,底下軍士將被捆得結實的孟琰帶上來,諸葛亮問道:“聽你是孟獲的族弟?”

孟琰雖然是階下囚,但看到諸葛亮毫不畏懼,昂首傲然道:“不錯,如今落到你們手裏,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見他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諸葛亮不光不惱,反倒起了愛才之意,笑著:“如果朝廷隻是為了殺人,何須大漢皇帝陛下還有丞相親自到此處?隻需遣一員上將,以我大漢軍隊之精銳,還怕討不平你們?”

今親眼目睹了漢軍的強勁戰力,孟琰無從反駁,氣勢已經弱了三分,隻好問道:“那你們為了什麼而來?”

諸葛亮見他上道,讓左右鬆綁並給他賜座,道:“當然是為了南中的長久安定而來。無論蠻人漢人,皆是我大漢子民,打仗隻會流血死人。你捫心自問,從跟隨孟獲反叛朝廷以來,你們部族的生活跟以前比怎麼樣了?那孟獲為了一己私利,可以不顧族人的利益,但我觀將軍忠義之士,難道就不想讓你的族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嗎?”

一句話直接戳中孟琰軟肋。南中多山林河流,可耕地不多,能耕種的漢人更少,所以糧食產量極低。而蠻人以漁獵為生,大多不會生產糧食。以往太平年間,朝廷派遣的官員致力於民生,積極促進南中與蜀中的貿易。南中的皮毛、藥材、奇木、牛馬等賣到北方,而北方則會帶來南中緊缺的糧食、鹽鐵、布帛等物。可是,自從孟獲等人造反,商路早斷,蠻人已經很久沒有得到來自益州的物資了。

見到孟琰低頭不語,諸葛亮又繼續道:“如今牂牁、越巂兩郡已定,朝廷也指派了官員,正在劃分田地和牧場。無論蠻族還是漢族,隻要是兩郡在冊百姓,皆可分得。我們來南中的時候,還招募了很多工匠和農戶,蠻族不會耕種、沒有工具不要緊,朝廷自會派人教他們。如此一來,蠻人也可以自給自足,不會因為有時打不到獵而青黃不接,農閑時卻依然可以進山打獵捕魚。”

孟琰兩眼放光,急切地問道:“真的嗎?”

諸葛亮:“若是不信,我現在就可以讓人陪你去看。”

孟琰早就被眼前這位大漢丞相的氣度折服,哪還有猶疑,當即跪地拜道:“孟琰願降。”

諸葛亮高興地扶起孟琰,笑道:“將軍深明大義,實乃蠻族之福,也是我大漢之福啊!”

孟琰卻是羞愧道:“敗軍之將,不敢當丞相如此稱讚。若丞相信得過我,我願去勸族兄,如果能從此止戰休兵,才真是大漢之福。”

諸葛亮毫不猶豫地:“若真能如此,記你一大功。”

孟琰想不到諸葛亮會這麼信任新降之人,感動之下,當即拜別諸葛亮往味縣趕去。

孟琰一路快馬加鞭,到達味縣時孟獲也不過剛入城。孟獲本以為孟琰斷後九死一生,突然又看到他,不禁又驚又喜。隻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他把內心那點喜悅之情拋到了九霄雲外。自己這個昔日對自己忠心耿耿的族弟,不知道被漢軍灌了什麼迷魂藥,回來以後竟然一直諸葛亮和漢軍的好話,不斷勸自己投降,孟獲大怒之下拔劍就要斬了他,幸虧眾將拚命攔著。他們也知道孟獲平日對於這個族弟還是很喜愛的,現在在氣頭上萬一真殺了他,等冷靜下來肯定會後悔。過了一會,孟獲怒氣稍歇,就先讓人把孟琰關押起來了。

先勝一陣,稍作休整,我們整軍繼續向味縣進發。一直到達味縣附近,也再沒得到孟琰的消息。關興、張苞這幾個年輕將領雖然懾於諸葛亮威嚴不敢直,但明裏暗裏還是表達了對諸葛亮放走孟琰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