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大奸似忠(1 / 2)

一路上,我讓李豐跟在身邊,經常交談。我發現這個人雖然年輕,但是頗有才華,更難得的是他對名利並沒有那麼狂熱,跟李嚴的性子完全不同。

回到成都,誰主理李嚴案成了問題。我是不可能親自審理的,以免出了紕漏授人以柄。諸葛亮要避嫌,也不能擔任。最後,諸葛亮和楊洪共同給我推薦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叫楊戲。

楊戲,字文然,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建興初年,從州書佐升任為督軍從事,負責管理刑罰,執法辦案解決疑難,人稱處辦公平恰當。後來張裔向諸葛亮推薦楊戲,楊戲被征召為丞相府主簿。這樣一個人,舉朝上下交口稱讚,認為他公正無私,我遵從眾人意願,任命他為主審官。

事實證明,楊戲雖然名不見經傳,但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他接到任務後,沒有立即審理,而是到處查閱資料,詢問相關人等。為了不出一點差錯,他甚至親自前往江州調查取證。

這段時間,上書要求嚴查李嚴的人很多。他以往實在是太仗勢淩人,連楊洪這樣一心為公的人都容忍不了他(李嚴任犍為太守期間大蓋房舍滿足一己之私,因遷移郡治官邸一事與時任郡功曹的楊洪激烈爭執,逼得楊洪辭官)。反倒是諸葛亮,一直在安撫眾人,並不斷跟我求情,李嚴才能不在陸遜之下,希望能留他上報國家。

李嚴確實才幹過人,可能不比陸遜差多少,可是在私德上差遠了。如果他知道悔改的話,我不介意給他個機會。於是,我親自到牢裏看他。

短短幾,位極人臣、獨鎮一方的李嚴就淪為階下囚,讓他難以接受。我坐在王猛搬過來的椅子上,就這麼看著李嚴灰頭土臉跪坐在地上,心裏也難免有點悲涼。可是,想到那封信,我就氣不打一處來,問道:“知道自己錯哪了嗎?”

李嚴抬起頭直視著我:“陛下是那封信?老臣承認,那信確有大不敬之處。可是老臣給孔明寫信並非是為了勸他僭越,而是警示。南征之後,丞相威望日重,臣在江州都聽,百姓隻知有丞相不知有陛下。臣要權,不是為了自立,而是為了能牽製孔明,陰陽均衡才是帝王禦下之道。同為托孤重臣,陛下何故重丞相而輕李嚴?”

還在狡辯!我怒道:“一派胡言!丞相的權力,是朕給的,何須你來牽製?更何況,丞相一心為公,虛懷若穀,忠心可昭日月,豈是你這人之心可以揣度的?”

李嚴自失地笑道:“一心為公?這世上,從來都是大奸似忠。曹操當年,也曾忠於漢室,痛擊閹宦,刺殺董卓,起義兵討董更是差點中伏而死。那時,誰又能想到,他日後會受九錫,晉魏王,成為篡漢之賊呢?孔明將那封信交給陛下之時,恐怕就已經想好了要置臣於死地。若無李嚴在外統軍,日後他要起事,我大漢還有誰能攔他?”

大奸似忠!大奸似忠!我沒想到李嚴會這麼想,可是一時又不知道怎麼反駁。平心而論,他的不無道理,後世也有很多人用陰謀論,來“證明”諸葛亮之所以沒篡位是因為北伐沒成功。事實呢?他真的跟曹操是一路人嗎?不論曹操、司馬昭還是孫綝(東吳後期權臣,殺掉諸葛恪把持朝政,廢掉了孫權之子孫亮),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緊抓權力不放,尤其是在發生讓他們威望動搖的事件之後(如打敗仗),會變本加厲地排除異己,殺人立威。可是,諸葛亮則完全不同,在曆史上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他不隻沒有想辦法鞏固權力,反而公開反思過錯,自降三級。他的境界,不是那些內心陰暗的人能懂的,也不是現在的李嚴能明白的。

回宮之後,接到了李恢的上書,建議南中再多分一郡,為朱提郡。

我將奏折遞給李豐看,問道:“你覺得誰適合去朱提郡?”

李豐看完回道:“陛下既然問臣,看來人選就是我了。”

還挺上道兒,我於是把諸葛亮的奏折都遞給他:“這些你帶著,持朕的手令去看下你父親吧。有些話,朕跟他,他以為朕是偏袒丞相,你跟他,他興許能聽見去。你明白嗎?”

李豐當即拜倒:“臣明白,臣替父親謝過陛下!”

牢獄裏,李嚴見到李豐很是意外,歎了口氣:“我兒能到牢裏探視,看來對我的判決應該快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