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不是機會的機會(1 / 2)

魏黃初七年(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逝於洛陽。他死前,立平原王曹睿為儲君,命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曹睿。當時,曹真、司馬懿在荊州,曹休在揚州,隻有陳群在洛陽。曹真接到旨意,立刻趕往洛陽,而司馬懿、曹休則留守各自轄區防備東吳。

我們得到消息時,已經是幾個月之後。我不由感歎消息傳遞之慢。這還是敵國皇帝去世這麼大的事,其他情況更是可想而知。從南中回來後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信鴿網絡,但僅限於蜀漢境內,如何才能將情報更好地做到敵國境內呢?

得到消息當,諸葛亮就忍不住激動的心情給我上書,要親自前往漢中屯兵備戰,等待時機北伐。我接到信後,急忙讓諸葛亮、趙雲、楊洪、陳震、蔣琬、馬謖等人進宮議事。

眾人都到達以後,起魏國的事,無不心情大好,隻有諸葛亮見我眉頭緊皺,不由出聲問道:“陛下,魏國曹丕死去,正是我們北伐的良機,陛下為何愁眉不展?”

我歎了口氣:“相父所言不錯,這確實是我們北伐的機會。哎,可惜,曹丕死早了。”

他們聽完都愣了一愣,這世上還有嫌敵國皇帝命短的?我知道他們不是想不到這一層,隻是乍一聽這個好消息,有點忘乎所以了,所以不由給他們潑了盆冷水:“去年我軍剛剛平定南中,這一年才把善後事宜處理完。如今我們錢糧不足,很多新兵也沒訓練完成,大的好機會放在我們麵前,卻無能為力!如果曹丕能晚死一兩年,到時候我們兵甲齊備,士卒精練,必可一戰而勝。”

諸葛亮笑道:“世上所有事哪能完全合乎心意,曹丕死的雖然早了一些,我們來不及準備,但想來對於曹魏更是猝不及防。國君新喪,幼主即位,之間造成的動蕩不是短期內可以休止的。這幾年,曹魏一直忽視我們,他們的名將精兵盡皆雲集東線,鎮守雍涼二州的是夏侯惇之子夏侯楙。此人不過是因為皇親國戚的身份才能居此高位,縱有十萬大軍,在他手下也不過是烏合之眾。臣到了漢中,並不是立刻起兵北伐,而是厲兵秣馬,積蓄糧草,刺探消息,等待時機。更何況,東吳肯定不會放棄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屆時共同出兵,定讓曹魏難以首尾相顧。”

我問道:“相父打算何時動身前往漢中?”

諸葛亮:“此去漢中,不但要帶領數萬大軍,所需糧草、兵器、軍械,都不在少數,不可疏忽。臣以為,要等明年開春了。”

我:“好!明年開春,相父與大軍先行。秋收之後,朕會再親自押送糧草往漢中,檢閱三軍!”

看諸葛亮有話要,我急忙補充道:“相父放心,朕此去隻是為了鼓舞士氣,北伐之事由相父全權負責,到時候朕留守漢中坐鎮後方。”

諸葛亮分析的很有道理,曹丕的死,給雍涼二州帶來了很大的漏洞。“國君新喪,幼主即位”這八個字我們是深有體會,雖然曹睿比我還要大三歲。曹真回洛陽,是為了以他的威望幫助曹睿穩定局勢,一時半會離不開,以我們現有的兵力打夏侯楙應該是困難不大。但是,我也知道,後麵將要麵對的可是曹真、張郃這樣的名將,絲毫不能大意,我們兵力不夠,還要征兵。於是,我命都江堰的屯田兵農閑時節加緊操練,等明年秋收之後正史編入中軍,另外給南中的李恢等人下令,讓他們提供人力物力,支援北伐。

方略敲定,舉國上下開動了起來。陳震、楊洪、蔣琬等人負責籌集糧草、儲備軍資,諸葛亮、趙雲等人加緊訓練士卒,西曹和成都的各個兵器坊則日夜開工,不停地打造武器。雍涼二州,羌胡雜居,盛產良馬,騎兵眾多,而我軍則以步兵為主。為了克製敵軍騎兵,諸葛亮又讓蒲元製造了兩樣新武器——一種是連弩,一種是刺馬釘(也叫紮馬釘)。連弩不同於以往的弩機,使用八寸長的鐵矢,具備箭匣,能儲備十支,蓄力之後可以連續發射(根據眾多資料顯示,應該不是個別人認為的所謂一次性發射十支弩箭)。刺馬釘狀若荊刺,有四個鋒利的尖爪,隨手一擲,三尖撐地,一尖直立向上,散撒在戰地、險徑,用以刺傷敵方馬匹和士卒。除此之外,我還讓人在成都的幾處鐵匠鋪定做了上千把斧頭和鋸。八百裏秦川艱險難行,能夠運送糧草已經是十分不易,實在沒有餘力再多帶攻城器械,一切都得就地取材製作。我可不想如曆史上那般,靠士兵持刀去砍樹,結果損失的兵器比在戰場上還要多(不記得在哪裏看過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