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孟達,我一直是欲除之而後快的。當年,他與劉封共同攻下並鎮守上庸三郡,適逢關羽圍襄樊,要求二人派兵支援,二人以三郡占領不久,不敢輕易離開為由拒絕。關羽戰敗後,先帝因此怪罪於劉封、孟達二人。後來,孟達與劉封不和,一方麵害怕先帝治罪,另一方麵又對劉封十分忿恨,於是投降了曹魏。
本來這也沒什麼,我知道他是不得已的,就像王衝被李嚴逼迫降魏一樣。可是,孟達這個二五仔,投靠曹操以後為了在新主子麵前納投名狀,轉頭就當了“帶路黨”,帶著夏侯尚與徐晃進攻東三郡,申耽、申儀兩兄弟也見勢背叛劉封。腹背受敵之下,劉封獨立難支,兵敗逃回成都。先是關羽之死,再是兵敗失地,再加上諸葛亮擔心劉封性情剛烈,將來會威脅到我的地位,最終造成了劉封被殺(自盡)。劉封之死,是諸葛亮完美人格下的唯一汙點,也是君臣相知相得的蜀漢朝廷的一大恥辱。後來,先帝也後悔了,非常傷心,為劉封痛哭不止。造成這一切的人,就是孟達。
當然,最後孟達也沒什麼好下場,他中了司馬懿緩兵之計,輕而無備,結果司馬懿率軍八日奔襲一千二百裏,十六攻破上庸擒斬孟達。諸葛亮為了不影響北伐大業隻派偏師救援,並未衝破曹魏防線。
孟達雖然可恨,但如果真能為我所用,確實能給我們的北伐提供很大助力。隻是,他這個人是靠不住的,我憂慮地問諸葛亮:“相父所言甚是,然則司馬懿所也不無道理,孟達反複無常,不可輕信。”
諸葛亮笑道:“陛下放心,有這封信在手,降與不降可由不得他了!臣昔日機緣巧合救過一位義士,名叫郭模,此人與魏興太守申儀是舊相識。申儀與孟達不和,隻要郭模持信去申儀處詐降,申儀必會將此事上報給司馬懿。如此,孟達再無猶豫的餘地,他不降也得降!可惜,郭模此去估計是九死一生了。”
我大概知道曆史上孟達歸降的事,卻沒想到裏麵還有這麼多隱情。以諸葛亮的為人,竟然會使用這樣的毒計,我吃驚地問:“這卻是陰謀不是陽謀。相父,如今孟達既已答應歸漢,我們卻用此等手段對付他,會不會……”
諸葛亮答道:“陛下,陰謀陽謀,其實並無優劣之分,但看用在何處,不可頑固拘泥。臣亦知此計歹毒,對不起孟達,可為了興複大漢,九死無悔!”
我歎道:“相父所言不錯,為了興複大漢,九死無悔!那位郭模義士何在?朕想見見他。”
諸葛亮派人去叫郭模,不一會就到了。他三十多歲的年紀,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一看就是條好漢,我心下不由暗歎可惜。
他一見麵就對我和諸葛亮行禮,我急忙讓他平身,道:“郭義士,你想清楚,此行艱險,極有可能性命不保。你若現在後悔,朕可以代相父收回成命。”
郭模毅然決然道:“郭模這條命是丞相給的,丞相就是郭模的再生父母。若能為陛下、丞相興複漢室出一份力,縱使要我犧牲性命又有何妨?”
我不知道他昔日受過諸葛亮怎樣的大恩,讓他能連性命都不顧隻為報答諸葛亮。諸葛亮眼中含淚,握著郭模的手:“士範(郭模字,史無記載,自取的),此行你若能平安歸來,我就廢止禁酒令,與你喝個痛快!”
郭模也是目光濕潤道:“郭模必不辱使命,陛下、丞相,就此別過!”
看著郭模決絕的背影,我不由心酸的喃喃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郭模走後,我跟諸葛亮開始為了北伐做準備。早已讓探子探明了情形的我,特意讓人造了一個沙盤,模擬雍涼二州的山川河流、兵力分布,讓人一目了然,眾將無不讚歎巧妙。來年的大戰,影響深遠,事關今後幾十年的局勢。如今我既然已經能成為諸葛亮的幫手,就絕不想如曆史上那樣無功而返。一舉拿下隴右,作為我軍在雍涼二州的橋頭堡,進而尋找時機,逐步蠶食,以成強秦之勢。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不是我要的選擇,要打,就要畢其功於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