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南鄭(漢中治所),諸葛亮帶著文武群臣迎了上來。除了成都來的官員將領,還有兩人在列,一個是鎮北將軍魏延,一個是新任漢中太守呂乂。
魏延今年四十歲出頭,身長八尺,麵如重棗,威風凜凜,位僅在諸葛亮、趙雲之後,讓人一眼就能找到他。我對他:“多年未見,文長(魏延字)風采依舊。這些年有文長鎮守漢中,令曹魏不敢正視,朕與丞相才能從容處理後方之事,辛苦你了。”
眾人想不到我對魏延這麼器重,魏延自己也愣了一下,然後單膝跪地道:“先帝托臣漢中重任,臣粉身碎骨也絕不會讓曹賊越過漢中一步。隻恨不能親手殺了曹丕那篡漢之賊,以報先帝、陛下兩世大恩!”
我伸手扶起魏延,笑道:“文長還是這般雄壯豪邁!放心,朕與相父此來漢中,就是為了北伐大業,日後上陣殺敵,少不了文長。”
呂乂生活儉樸,謙虛少言,雖然是漢中太守,在眾人中位置也算靠前,但不注意的話很容易把他忽略掉。他為政簡明,執法嚴苛,以清明能幹著稱,以漢中太守兼任督農職務。
我跟他:“季陽(呂乂字),朕一路走來見漢中已經恢複了不少生機(當年漢中之戰後曹操把百姓強行遷往北方,漢中幾乎成為無人區),可見你治理有方,不枉相父信任、舉薦你。”
呂乂受寵若驚,連稱不敢。
與諸人分別寒暄之後,我與諸葛亮共乘一輛車進城。半年不見,諸葛亮消瘦了很多,可想而知他自從來到漢中有多操勞。與其他大臣相比,我更把諸葛亮當成是長輩、家人,本著先公後私,我最後才跟他細談。
我問道:“朕這一路上看到很多新田,想必是相父到後才開墾的吧?”
諸葛亮笑著:“不錯,漢中沃野千裏,可惜百姓當年被曹操強行遷走,以至無人耕種漸漸荒廢。臣自來漢中,近十萬大軍每日耗費甚巨,故除了訓練,分派他們新辟農田近萬頃。若明年風調雨順,收獲的糧食足夠支撐我大軍半年之用,可以大大緩解從成都運糧的壓力。”
我半是關心半是埋怨道:“屯田、開墾之事自有呂季陽和諸將去操辦,相父隻需總覽全局即可,何必事事親力親為,徒增辛勞呢?”
諸葛亮卻是搖搖頭:“我軍近十萬人屯墾事關重大,容不得半點疏忽。而今漢中官員除了呂太守以外大多是武將,若不親自過問,終究難以安心。”
我剛要繼續勸,諸葛亮卻是自己開口道:“不過如今陛下來了,有威公(楊儀字)幫著季陽,臣倒是能輕鬆不少。”
見他聽勸,我很開心,也笑著:“還有伯鬆呢。前些時日楊大人病了,我讓伯鬆分擔了一些任務,順便跟隨楊大人學習。楊大人稱讚他聰明好學,將來必成大器呢!”
諸葛亮聽我楊洪誇諸葛喬,還是很高興的。他一直想把諸葛喬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能夠出將入相,可是就諸葛喬這身體很難成為三軍統帥的。如今,我已經發現了王平、柳隱、張嶷等名將,涼州更是有個未來的擎大將薑維在等我,我也不需要他日後為我執掌三軍。諸葛喬隻比我大幾歲,我更希望他能成為劉巴、楊洪這樣能坐鎮後方的人才,以免將來像曆史上一樣,蔣琬、費禕、董允死後內政無人(平心而論,接任的尚書陳袛才能不在費禕之下,可惜心術不正,與黃皓勾結,最終把蜀漢朝政搞得烏煙瘴氣)。
到了南鄭城太守府,諸葛亮接到一封信,看過之後高興的對我:“真是上蒼眷顧,陛下一來就有好消息。”
我疑惑地接過信看完後,問道:“孟達要歸降?”
諸葛亮:“不錯。孟達降魏後深受曹丕喜愛,與桓階和夏侯尚親善。可是,曹丕死後,桓階和夏侯尚相繼去世,朝中失去了靠山,又素為重臣司馬懿所懷疑(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不可信任,曾勸諫曹丕,但曹丕沒聽),孟達心裏很是不安。臣得知後,派人與孟達聯絡,他一直搖擺不定。如今,他終於決定要重新投靠我大漢了,有了他在荊州吸引曹魏的注意力,我們北伐的時候便可勝率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