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救援孟達 中(2 / 2)

兀突骨卻:“我藤甲兵以前在南中慣於攀山越嶺,生撕猛獸,走山路的本事未必就比飛軍差了。我可以挑選一千人善於走山路的跟隨保護陛下,留土安、奚泥率領剩下的兩千人幫助吳將軍攻城。”

我想了想,單單飛軍兩千人馬確實有點兵力單薄,有了兀突骨親率的一千人,若是出其不意可以起到數千人的效果,於是就答應了。

出發之前,我對吳懿:“此處事關我軍後路,就有勞舅父了。”

我卻是用的家人稱呼,吳懿大受觸動,立誓:“陛下放心,十日內拿不下木蘭塞,吳懿把這把骨頭埋在這裏!”

上庸在漢中的東南方,中間隔著魏興郡和大巴山。

我們三千大軍加上白眊兵,每人背負半個月的幹糧,向南渡過沔水,進入茫茫的大巴山。此時正月,尚在冬季,大巴山又頗為高峻,不少地方還有冰雪。北風呼嘯,挾裹著冰碴子傾砸而下,強有力的吞沒掉地間一切生機。盡管我給每個人都發了一件棉衣,但不少人還是凍得直打哆嗦。幸好,不論飛軍還是藤甲軍都是南中蠻族戰士,他們自幼在艱苦的環境中生活長大,平時又訓練嚴格,冷歸冷,卻沒有一個人抱怨。遇到陡峭的險坡,他們低著頭相互扶持著滾爬前行,沒有任何人掉隊。相比之下,我則是輕鬆許多。我的淩雲是滇池駒,本就神駿不凡,又慣於走山路,再難爬的坡對它來都不過是事一樁。

我們在山中艱難跋涉了五日,終於進入了山勢相對平緩的地段,寇勇告訴我,上庸城已經到了。果然,翻過最後一個山坡,站在山頂之上已經能看到山下不遠處的上庸城了。遠遠地隻見曹魏的兵馬還在圍城,上庸還未被攻破,我們及時趕到了!

我不知道的是,這已經是司馬懿圍攻上庸的第十五。上庸城三麵環水,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司馬懿揮師渡水,毀其木柵,直逼城下。他指揮魏軍兵分八路攻城,晝夜不停。魏軍堆土山,挖地道,衝車楯櫓各種攻城器械盡皆上場,讓孟達軍應接不暇。城內傷亡過半,城破隻在旦夕之間!

我唯恐夜長夢多,想立刻起兵解圍,裏應外合救出孟達。可是,我軍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縱然是精銳,戰力也難免大打折扣。

張嶷看出了我的猶豫,向我進言道:“陛下,如今我軍方到,需要休整。為了堅定守城軍士之心,末將請求今晚趁夜闖到城內,向他們宣讀陛下旨意。”

我:“不可!魏軍數萬人將上庸城包圍得水泄不通,伯岐孤身一人前去闖陣,不是羊入虎口嗎?孟達隻不過是反複人,死不足惜,伯岐日後還要幫朕征戰下,萬不可有失!”

張嶷感動得:“末將謝陛下關護。隻是末將發現,魏軍八麵圍城,雖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皆有營壘,然則兵力分布卻各有不同。想來司馬懿是擔心我軍從沔水繞行正北、正東或東吳南麵援軍到達,故而東、南、北三側大營兵力最為雄厚。麵向我們巴山這側的西北營和西營加起來怕也不足五千人,且最為鬆懈。末將又是趁夜闖入,絕對有把握安全到達城內。”

我知道他的計策是對的,又見他信心滿滿,於是跟他:“好,朕同意你去,但一定要保護好自己,朕帶人在附近埋伏接應,一旦事有不順你要立刻返回。”

張嶷應下,當下又跟我約定了怎樣突襲魏營、配合孟達突圍等事宜。我將淩雲給他當坐騎,又從兀突骨那裏借了一副藤甲給他穿。在這個火箭還未被用於戰場的時代(曆史上第一次出現“火箭”一詞正是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圍攻陳倉時,由魏將郝昭所使用),他穿著藤甲隻要不被包圍幾乎是就是不死之身。。

半夜,正是熟睡的時候,攻城的魏軍也被召回休息了。誰都看得出來,上庸城城破就在這一兩內了,實在沒必要像最初那樣連夜攻城,讓士卒勞累。

月明星稀,正好可以看清道路。我帶著白眊兵,兀突骨帶著藤甲兵悄悄地埋伏在離魏軍西北營最近的一個山坡後麵。張嶷悄悄地牽著馬走出山穀,盡量壓低身子。到了離魏營幾百步的地方,他突然翻身上馬,衝了起來,不一會就衝到了上庸城一側。上庸一側有幾個魏軍在守夜,身前是防止城內夜襲的拒馬,他們沒想到身後突然殺出一員大將。張嶷連發數箭,射倒幾人,剩下的魏軍反應過來,回身向張嶷殺去。張嶷棄弓持槍,星芒疾點,拒馬前再無站著的魏軍。他單臂較力,挑飛攔路的拒馬,直接衝到上庸城下衝城頭的守軍喊道:“大漢飛軍副將張嶷率軍來援,放我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