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箕穀之戰(1 / 2)

詔書中二十萬步騎,其實是誇大的。這次北伐,東路軍趙雲、鄧芝一萬人,西路軍諸葛亮主力八萬人,總計九萬大軍參戰。不過,隻要能在曹魏關東援軍到來之前占據隴道,構建好防禦工事,隴右就算是徹底進入我們手裏了。

近十萬人馬出動,不可能做到完全隱藏行蹤。東路軍距離最近,在過了最難走的褒穀南段之後,進軍迅速,被曹魏在斜穀中的探子發現了蹤跡。他們故意大張聲勢,魏軍探子誤以為有數萬大軍,急忙向長安方向報信。

探子到達長安的時候,夏侯楙正在府裏喝著美酒欣賞剛得到的美貌妾演奏歌舞(史書“楙在西時,多蓄伎妾”)。趙雲名聲在外,當夏侯楙聽蜀漢出兵的消息,嘴裏的酒嚇得直接噴了出來。他一方麵派兵去郿縣加固防禦,一方麵派人快馬加鞭趕往洛陽求援。同時,他還讓人準備好了車船,將身家財物都存放好,以備戰事不順的時候能逃命。

夏侯楙認為這並非是自己膽怯,趙雲是什麼人?號稱一身是膽的虎威將軍。當年漢中之戰,雄才大略的武皇帝(曹操)親率四十萬大軍與劉備對峙,相持兩年,眼見劉備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誰料想趙雲以少勝多,突然在漢水大敗武帝的主力,徹底改變了戰爭走向。當今朝中的名將們,諸如大將軍(曹真)、左將軍(張郃)、郭刺史(雍州刺史郭淮)等人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更何況是自己呢,就算自己親爹(大將軍夏侯惇)在世也未必打得過他。最為關鍵的是,這個人除了武藝絕倫,更有過人謀略。劉備伐吳之前,趙雲曾經勸諫:“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以當時的形勢,大魏剛剛代漢不久,如果他們打著恢複漢室的旗號出兵,還真有可能兵不血刃拿下雍涼二州。

趙雲大軍一路通行無阻到達了褒斜道的北出口,離郿縣隻剩不到百裏。他們駐軍的地方是個巨大的山穀,背靠秦嶺,前方一片坦途,形如簸箕,向導這裏叫箕穀。趙雲心裏一陣鄙夷,這夏侯楙果然是個不學無術的二世祖,如此輕而易舉就讓自己出了斜穀口。也許是佑大漢吧,此次出兵時機正好卡在雍涼二州防務出現漏洞的當口,比之當年自己勸先帝北伐之時雖有不如,但也算得上是上好機會了。自己已過花甲,想來能為大漢征戰的日子不多了,如果能在有生之年為大漢平定隴右,看到漢室複興的希望,也算不枉先帝、陛下兩世重用。想到這裏,內心竟然有種莫名的悲涼。

趙雲須發皆白,手持亮銀槍,胯下騎著閃電白龍駒,威風凜凜,不減當年。他手下的兵,雖然人數不多,但跟隨著常勝將軍,每個人都銳氣十足,信心滿滿。隻要趙雲一聲令下,他們敢於向任何強大的敵人發起進攻。

大軍在箕穀安營紮寨,休整一宿。翌日,趙雲留五千人給鄧芝在箕穀修築工事,擴建營寨,多張旗幟,自己則率領另外的五千人馬前去攻打郿縣。

鄧芝今年剛到五十歲,出征前被諸葛亮授予中監軍、揚武將軍之職。他除了外交才能出色,也頗有謀略,在蜀漢後期官至車騎將軍,為將二十多年,賞罰明斷,體恤士卒,與趙雲性格頗為相似。

聽到趙雲的命令,鄧芝疑惑地問道:“將軍,五千人馬攻城會不會太少?如此一來,豈不是讓魏軍看清我軍虛實嗎?”

趙雲笑道:“郿縣雖,但地勢險要,城牆高大,縱然我一萬人全部出擊也未見得能攻下,與其如此,還不如在此構建防禦,以迎擊即將到來的關東援軍。我們在此多拖住他們一日,丞相那邊就多一分勝算。伯苗放心,隻要我的大旗出現在郿縣城下,魏軍就絕不敢輕視。”

鄧芝領命,趙雲率領人馬向郿縣進發。

郿縣本來有守軍一千多人,夏侯楙收到探子消息又增派了兩千人。趙雲仿效當年張飛在長阪坡前的做法,在戰馬尾巴後麵拖著樹枝,遠遠看去塵土飛揚,魏軍緊守城池,連斥候都不敢靠近。臨近郿縣,漢軍就大搖大擺的在魏軍眼皮子底下修築營寨。

郿縣城外,趙雲單槍匹馬,身後隻跟著一個掌旗手,持著大旗,上書“漢鎮東將軍趙”五個大字。一百五十步外,趙雲取出自己的大黃弓,一箭射落城頭旗幟,守軍目瞪口呆。良久,他們才反應過來,紛紛拿出弓箭還擊,可惜,在百步的地方就稀稀拉拉地掉落。趙雲輕蔑的放聲大笑,縱馬而回,身邊旗手緊緊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