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街亭之戰 一(1 / 2)

諸葛亮出征前給我留了三千人馬,我把孟達的殘兵也整合進來,加上帶回來的兀突骨兩千多藤甲兵共組成六千人,一起守衛漢中。我在漢中一邊練兵,一邊配合呂乂打理農耕之事。上庸之戰俘虜的魏軍都被我安排到了屯田兵裏,每日有足夠的食物供應,偶爾殺牛宰羊犒賞士卒剩下的還能讓他們沾點葷腥,漸漸地他們也接受了自己的身份。

三月份,費禕出使東吳歸來,奉命率領三千新軍來到漢中,並帶來了一批新的紗布和烈酒。紗布是成都的工坊新近造出來的,烈酒則是費禕照我的意思從東吳購買,在成都加工蒸餾之後而得到的。烈酒能消毒,紗布可以包紮止血,這些都是我要送往前線的重要物資,能在戰場上救活很多傷兵。

費禕去東吳的主要目的是聯絡孫權,共同出兵。

見到費禕,我問道:“文偉(費禕字),孫權那邊怎麼?”

費禕:“陛下,孫權答應了共同出兵的請求,隻是跟我們的預期有些出入。孫權,東吳前年已經出兵伐魏,而且因為交州之事,目前準備不足,要出兵恐怕要等到下半年。”

他的這兩件事,我卻是知道。

魏黃初七年(6年)秋八月,孫權聽聞曹丕死訊兵分兩路,命左將軍諸葛瑾部進攻襄陽,他則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他以五萬大軍攻打石陽(江夏郡治所),包圍文聘,情況急殆,但文聘堅守於城中不動。孫權屢攻不下,駐紮了二十餘日也沒有成果,唯有撤去軍馬。文聘聞信,開城領兵追擊,大破吳軍而還(《魏略》還有另一種更精彩的法,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查閱)。另一路的諸葛瑾遇上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被司馬懿斬殺大將張霸,斬首千餘級,也是大敗而歸。

交州的事,則是因為士燮死了。交州雖然對孫權稱臣,但實際上依掌控者一直是士燮。士燮死後,孫權想直接將交州的控製權拿到手,引起士燮的兒子士徽不滿,舉兵反抗。孫權命呂岱前往討伐士徽,隨後派來士匡(士徽堂弟)服士徽投降孫吳。士徽投降後,呂岱率軍進入交趾郡城,並違背諾言將士徽處死。

當初聽這兩件事的時候,我還挺開心東吳吃癟,同時也再一次對張懌父親的高瞻遠矚感到敬佩。尤其是士徽的死,東吳滿朝文武玩弄權術,在士徽答應投降後依然殺了他,言而無信,怪不得當初暨豔執意要推行新政。不過,我隻是看不起東吳人,絲毫不為士徽可惜。畢竟他老子當年就是誘降雍闓,間接加劇了南中的叛亂,才被孫權封為衛將軍、龍編侯的。父債子償,士家垮台,我認為是報應,很樂見其成。

隻是,當初讓我高興的事如今卻也成了我們的羈絆。看來,人啊,還是厚道點的好,對別人不能幸災樂禍。

我歎了一口氣,費禕勸我:“陛下不必為此感到可惜的。以臣這些在東吳的觀察,即便孫權出兵,恐怕也不會再進攻荊州。先後被文聘、司馬懿所擊敗,孫權已經失了膽氣。若是他們在東線發動進攻,於我們而言毫無幫助。”

我大概記得曆史上的“周魴斷發賺曹休”事件就發生在今年(地點在揚州),想不到費禕去了一趟東吳竟然能猜到孫權的想法。

我:“你對孫權應該比較了解了,朕相信你的判斷,看來,還是得靠我們自己才行啊!”

東吳被稱為鼠輩,不是沒有理由的。想當年霸王孫策縱英才,二十六歲便打下了江東基業,連曹操都忌憚不已。自孫策死後,東吳骨子裏的進攻血脈好像被抽幹了一樣,每一次北伐曹魏,都是大敗而歸。就算是陸遜這樣的所謂名將出馬,也不過勉強保持了個不敗。來諷刺,他們唯一一次在進攻中去取得重大戰果,還是白衣渡江奪荊州——靠背後偷襲盟友這樣不光彩的手段獲得的。

與之相比,蜀漢國兵少,又要翻越秦嶺險阻,運糧艱難,北伐的條件比起東吳差了豈止一星半點。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蜀漢的北伐戰績依然比東吳出色的多(雖然沒有實際奪取多少地盤)。無論是諸葛亮還是薑維,每次出兵都是進退自如。射殺張郃、誅王雙、破司馬懿、斬徐質、敗郭淮(前三個戰績是諸葛亮的,後兩個是薑維),奪取武都、陰平二郡,屢屢逼得司馬懿、鄧艾隻能閉關自守等待漢軍糧盡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