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逆轉,本來是張郃與曹真夾擊諸葛亮,現在成了諸葛亮與騎兵夾擊曹真部。張郃見情況危急,親自上陣帶頭攻擊諸葛亮後陣,卻受到魏延部阻擊。諸葛亮隻給魏延五千人馬,但是對上張郃軍一時並不吃虧。因為地形所限,過多的兵力難以展開。這塊死地,從漢軍的囚籠變為曹軍的墳墓。
置之死地而後生!
漢軍騎兵足有八千人,為什麼會突然擴張這麼多?因為裏麵很多並不是漢人。
諸葛亮出祁山的時候,不止水、南安、安定三郡的漢人官民反叛歸漢,就連不少羌胡部落也紛紛雲集響應。這其中固然有投機的,同時也有一些是真心投效。原因有三:一是他們受夠了曹魏朝廷的壓迫,但平時懾於魏國強大的軍力敢怒不敢言;二是部分人當年跟隨馬超起事過,與蜀漢有香火之情;三是這些年他們私下裏同蜀漢做馬匹、皮毛交易的時候,發現漢官的態度遠比魏國官吏友好。最重要的就是第三條,諸葛亮多年前在《隆中對》裏就提出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主張,是我們的立國根基之一。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漢人依靠強大的武力擊敗胡人,而後奴役、掠奪他們很簡單,可是卻造成永恒的仇恨,一旦漢人式微的時候,他們必然反噬(五胡亂華)。由諸葛亮提出、我們一直踐行的民族策略,剛柔並濟,重在收服其心,在南中之戰取得重大成功。雖他們也沒有獲得與漢人完全對等的地位,但與在曹魏所受的巨大壓迫相比,幸福百倍。
當然,我們這麼做也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彌補我們兵源不足的問題。不論是諸葛亮移南中青羌萬家組成飛軍,還是後來薑維收羌胡為羽翼,都為漢軍提供了超過國力匹配的戰鬥力。所以,諸葛亮到達隴右,安撫好三郡後,就分別會見了胡人諸部首領,從中挑選出真心向漢的部落精騎五千人,編入漢軍陣營,並向他們承諾可以同飛軍一樣享受大漢國民待遇。另外,從楊千萬的部落中精選一千氐族騎兵,共八千人,都歸馬岱統領。
馬岱是現在漢軍陣營裏僅存的兩個騎兵將領之一(另一個是趙雲),又是馬超的弟弟。馬超生前在羌人中威望極高,被稱為“神威將軍”,這兩個優勢讓馬岱足以勝任騎兵主將的職位。
諸葛亮得知我在陳倉的消息時,除了親自帶兵,也讓馬岱、柳隱二人帶領騎兵配合出動。隻不過,他們走的不是一條路,騎兵路線遠,途徑安定郡兜了個大圈子。這條路雖然遠,但是比較平坦,適合騎兵行動,而且路上魏軍勢力薄弱,在楊條的協助下神不知鬼不覺繞到曹真背麵,未被發現。
不得不,馬岱對於騎兵的使用經驗豐富,少有人能及。他發動進攻的時機恰到好處,正好是曹真下令撤軍的當口,魏軍各部的銜接出現了間隙。魏軍弓弩手倉促間射了一輪,第二波還未上弦,漢軍就攻了進來。柳隱身先士卒,手中長槍不斷收割,後麵漢軍騎士跟進擴大裂口,魏軍登時一陣混亂。
曹真在帥台上把劍一揮,大喊道:“傳令各部堅守陣型,不得慌亂,若有急情,本將軍親率中軍馳援。”
魏軍空間不斷被壓縮,外圍部分傷亡慘重,但內圍在曹真的指揮下逐漸安定下來,十分穩固。畢竟是魏國中軍精銳,他們堅守之下讓諸葛亮也無可奈何。戰至下午,曹真大軍損失了數千人,但不論漢軍騎兵還是步兵都再難以磕開曹真堅守的軍陣。這時,情況再起變化,汧水對岸搭起了一座浮橋,接應曹真軍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