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孫權稱帝(1 / 2)

虎步軍正式成軍,已經到了建興七年(公元9年)春。

對於被淘汰的士兵,薑維最初打算每人發三個月薪俸作為返鄉的路費讓他們各自回家。薑維能夠處處為士卒著想,我十分嘉許,但這個做法我覺得不妥。終究是他親自挑選出來的兵士,就算達不到虎步軍的標準,就這麼遣返回家務農也太浪費了。於是,我下令把他們組建一支雛虎營,作為虎步軍的預備部隊。他們平時駐紮在渭水畔,一邊屯田一邊操練,如果虎步軍有空缺則從中挑選最優秀的戰士補充。

石亭之戰,讓孫權的威望達到頂峰,又有陸遜幫著他奔走相告,公卿百司皆勸孫權正尊號稱帝。四月,夏口、武昌官員都上報有黃龍、鳳凰現世。降祥瑞,是大喜的征兆,預示著國家將要興盛。丙申(四月十三日),孫權在武昌南郊即皇帝位,立國號為吳,大赦下。改元黃龍,這一年為東吳黃龍元年。

孫權在告祈文中言道:“皇帝臣權敢用玄牡昭告於皇皇後帝:漢享國二十有四世,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氣數終,祿祚運盡,普弛絕,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奪神器,丕子叡繼世作慝,淫名亂製。權生於東南,遭值期運,承乾秉戎,誌在平世,奉辭行罰,舉足為民。群臣將相,州郡百城,執事之人,鹹以為意已去於漢,漢氏已絕祀於,皇帝位虛,郊祀無主。休徵嘉瑞,前後雜遝,曆數在躬,不得不受。權畏命,不敢不從,謹擇元日,登壇燎祭,即皇帝位。惟爾有神饗之,左右有吳,永終祿。“

而後下詔,追尊其父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後,兄討逆將軍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吳王太子孫登為皇太子,以陸遜為上大將軍(孫權獨創,地位高於三公),將吏皆進爵加賞。

百官畢會,孫權把稱帝的功勞都歸於周瑜。老臣張昭(任職綏遠將軍)舉杯起身想要褒讚幾句孫權的功德,還沒來得及,孫權譏笑道:“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

卻是當年赤壁之戰前,周瑜主戰,張昭主降,最終孫權聽取了周瑜的建議,才有今日。隻是,張昭畢竟是孫策留下的元老重臣,當著百官的麵孫權故意讓他下不來台,心胸實在狹隘。張昭羞愧難當,伏地流汗。

一時間,整個東吳上下都在為孫權造勢。為證明孫權是命所歸的真龍子,他們連漢獻帝興平年間一首吳中童謠都挖了出來:“黃金車,班蘭耳,闓昌門,出子。“昌門,即春秋時吳國的西郭門,為夫差所作。

這種帶有神話色彩的童謠,我是不相信的。當年袁術稱帝前還曾傳過“代漢者當塗高”呢,但是驕奢淫逸的他最後下場多慘大家有目共睹。隻是,這種話雖然有識之士瞧不起,但卻真的能騙過大多數百姓。

孫權稱帝事先並未跟我們打招呼,可能也是怕我們反對。他稱帝後,特意派人前來,提議並尊二帝,即我們互相承認,而都以曹魏為逆賊。這一來,激怒了我們很多朝臣們,尤其以許慈、孟光、來敏這些通玄學、重視禮法的儒士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孫權稱帝名不正言不順,如果我們還與其結盟則是對於大漢的背叛,無法對臣民交待,應該斷絕盟約,並派使臣前往東吳譴責質問。

他們的想法是好的,立場也是沒問題的,可是有點不切實際。當今下,若論國力依然以曹魏最強,縱然漢吳聯合也未必是他的對手。隴右之戰、石亭之戰對於曹魏而言無傷根基,或者我們是趁這頭猛虎打盹的時候捋了幾根須子,等它醒來的時候是要吃人的。

對於這件事,諸葛亮看的最清楚。他上疏對群臣解釋:“權有僭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更當移兵東戍,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輯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守,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伏與吳盟,皆應權通變,深思遠益,非若匹夫之忿者也。今議者鹹以權利在鼎足,不能並力,且誌望已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若大軍致討,彼高當分裂其地以為後規,下當略民廣境,示武於內,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權僭逆之罪,未宜明也。”

簡單來,就是如果我們與東吳斷絕盟約,對我們有害無益。屆時,我們不隻要麵對來自曹魏的威脅,東南還要多派兵防範,兵力本就不足的我們更是捉襟見肘。當前與東吳結盟才符合我們的利益,打碎了牙也要往肚裏咽。

我跟諸葛亮一樣務實,自然明白當初趙雲勸諫先帝“且先滅魏,則吳自服”的道理。雖然惡心,我卻不得不接受,並且還要派人去祝賀。我以衛尉陳震出使東吳,賀稱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