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夢庚在宋文海的追擊下,倉惶逃回九江,清點兵馬,發現許多軍頭帶著自己的手下不告而別,令左夢庚即憤怒又無可奈何,這些人本來就是一群牆頭草,左良玉還在時,明麵上還能壓製。
如今左良玉不在了,左夢庚又與朝廷的水師交戰失利,並且朝廷的大軍很快就會到來圍剿,這些人可不會為左夢庚陪葬,便趁亂各自帶著麾下的人馬腳底抹油開溜。離開目前在朝廷掛上號的左夢庚。而左夢庚回到九江後,由於沒有了左良玉的約束,便開始放縱自己,天天花天酒地,日子倒也過得遐逸。
一個月後,秦瓊、李岩率大軍二十萬與李靖的三十萬大軍合圍左夢庚於九江,左夢庚在李國英,盧光祖,金聲恒,徐勇等人的勸說下率領二十三位總兵官出城投降。
宋師道得到消息後,命令秦瓊、李岩帶著左夢庚以及李國英,盧光祖,金聲恒,徐勇等二十三個總兵官返回燕京,左夢庚麾下的大軍由李靖進行整編。
李靖踢出老弱,挑選出五萬人馬,加入朝廷的軍隊,其餘數十萬人其實其中都是沿途裹挾的民眾,投降的農民軍,還有各種家屬,工匠等等。真正能打仗的部隊,其實很少。所以幾十萬人,李靖才挑選出五萬。
工匠分門別類進入各個工坊,農民發放糧食、土地,重新變成農民務農,李靖忙活了近一個月才處理好這些雜事。隨後水路並進,兵發福建。
鄭芝龍此時的船隊裏包括漢人、倭人、朝鮮人、南島語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種,能戰之士高達二十萬,擁有超過三千艘大大小小的船隻,成為華東與華南海洋世界的霸主。
但是當鄭芝龍得知朝廷三桅戰船、五桅戰船、七桅戰船上麵裝備的新式火炮犀利異常,威力驚人,比自己戰船上裝備的火炮射程更遠,威力更大,且兵力達到恐怖的三十五萬,是自己的近一倍,自己的人馬很可能不是對手,並且鄭芝龍本人已年到中年,他也失去了雄心壯誌,便率部投降。
宋師道得知消息後大喜,加封鄭芝龍為南安侯,並請鄭芝龍到京城為官,讓鄭芝龍的船隊與宋文海的艦隊合並,並任命鄭成功為艦隊的副帥。至此整個江南平定,人民開始安居樂業。
隨著江南,江北的平定,整個大明也步入正常的軌道,傅天仇等人上書,國不可一日無君,奏請早日確立新君,以安民心。宋師道與眾人經過多次磋商,妥協。最終決定立長平公主朱媺娖為帝,宋師道為攝政王,總領全國的軍政要務。
傅天仇為丞相掌管政務,李靖為軍機大臣掌管軍務,秦瓊為全國兵馬大元帥,裴行儼為上將執掌十萬禁衛軍,趙雲為上將執掌北部邊境的四十萬大軍,宋文海為上將執掌大明海軍。
經過一年多的全力發展和恢複,以及海上貿易的蓬勃發展,運回了大量的糧食,金銀。千瘡百孔的大明朝恢複了一點元氣,百姓也脫離了食不果腹的窘地。大明皇帝朱媺娖也順利的誕下一子宋誌明,百天後就被立為太子。
冬去春來,隨著新明朝境內的平定,徹底解決北地邊患也被提上了日程,四月初六,攝政王宋師道親自率領大軍三十萬,從山海關出發向滿清的老巢盛京發起了進攻。而宋文海和鄭成功則率領十萬海軍從北海登陸,兩路大軍水路並進直逼盛京。
兵馬大元帥秦瓊秦叔寶統領八萬騎兵,十七萬步兵共計二十五萬大軍。隨行將領有上將趙雲趙子龍、中將史可法、中將黃公輔、中將閻應元、少將李來亨、少將堵胤錫、少將李定國(原張獻忠部下)、少將張煌言、以及大校李國英、大校盧光祖、大校金生恒、大校徐勇、大校水鑒等等數十員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