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打好基礎很重要(1 / 3)

因為村莊地處大山深處,位置偏僻,四處樹木高聳,周圍山嶽巍峨,樹上鳥雀高鳴,地上走獸遍地,當兩百年前第一批漢人到此墾荒時,都驚訝的發現此處竟是少有的一處淨地:第一位置安全,遠離山外戰火紛繁,人命朝不保夕之危。第二山中也有幾塊還算平整的野地,雜草雖多,然則燒荒種田也為可行之法,農耕民族立足之本從未忘記。更可喜的是森林中鳥獸眾多,在當時青黃不接的時間裏解決了大部分的饑荒。獸皮還可販賣,冬穿貂,讓一幫平原地帶的土包子更是過了一把地主老財的癮。

當然缺點也很明顯:出趟大山實在太遠了!在平原地帶的半個月即使有個湖泊山丘阻擋半個月走個千八百裏也跟玩兒一樣,哪知到了山裏,這座山與那座山之間明明沒多遠,可兩者之間就是沒路。一道大河劈開了原本應該手挽手的土地爺,弄得兩家隻能隔河相望,險灘湍流更是處處都是,隻能去下遊水淺流緩的地方碰運氣,又得繞一大段路,更別提路上的螞蟥,毒蟲之流。曾經有人夜裏走山路,開始沒有注意,等到了地頭卻一個跟頭栽了下去,再也沒有醒來。原因何在?

路上太過疲勞,螞蟥吸血都不知道,並且在他體內注入了麻藥,腿上更被毒蛇啃了一口,也沒有感覺,同行的人在他身上扒拉的時候才發現不對勁,要不是知道這人沒有帶飾品的習慣就給混過去了。筷子長的一條青蛇繞在腿上好像一條翠綠的腳環,不過由其造成的惡果來看更像是閻王的鐐銬。

相對於另一種威脅來講,毒蟲之流隻能算是疥癬之疾——他們遇到了吃人的生番。本來在茫茫群山中,一個族群遇到另一個族群應該是從陌生到熟悉從而產生交流,最後以兩族通婚為美好結局。這一套在中原地區的村莊之間倒還行的來,可惜這次看走了眼,農耕人群遇到了食人族,一群老實人被嚇了個半死——首先倒黴的是被選去做交易的那個家夥,食人族拿他做了燒烤,並以不知名的動物骨骼做了饋贈。這一切都是在光化日下進行的。所行種種足以叫一幫難民感到從地獄第一層掉到了第十八層。恐怖如斯!

清醒過來的人們花了兩代人近四十年的時間來消滅這種可怕的群體食人物種,並且是雞犬不留的從根本上消除——當然以他們未開化的能力也沒法馴養這兩種可愛的動物。此話的意思是從剛出生到老之將死或者即將生產的活著的異類都要消滅,不得存有憐憫之心。亂世食人尚有緣由在此山清水秀之地竟有如此大惡!孰不可忍!

期間人們幸運的遇到了山外的同類,並且得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支援:鐵器,布料等等,這才是人們初期能夠紮下根基並且長存此地的原因。而他們因為是山外對山裏探索的橋頭堡,因此與外界的聯係得到了堅定地支持與建立。盡管如此,出山的路程中仍然要首先走一段為期五的無人區,路上隻有看不完的綠樹以及聽不完的鳥鳴獸吼。

一個人走的話膽的在這五裏可能要被嚇死,晚上睡覺的時候在樹下很可能會被晝伏夜出的食肉動物包圍,趴在樹上一不留神會處在蛇蟲毒蟻的同行路徑上,並會招致可能的攻擊。而且食肉的猛獸可不缺會爬樹的。因此隨大流是很穩的保命行為,不丟人。

在五後會遇到一處村莊,人不多,也就五十多戶人家,並且有一個親切可愛的的名字——王家寨。是相比較牛頭山下的村莊而言,這裏已經很接近文明世界了,錢在這裏可以流通的。而且接下來出山的路途也不是渺無人煙,路上也偶爾有一些同行者可以相互壯膽。這個村莊的作用比起牛頭山更像橋頭堡一樣的存在。

人們在這邊可以進行簡單的交換,互相換些物件兒,不過想換大頭還得走上十左右的路,所幸一路上都可以得到一些支援,前提是你得拿錢來換。酒肉熟食在此可以得到滿足,吃了五六的飯團粗餅後再吃一些葷腥簡直是夢幻般的感覺。

不過酒店什麼的還是沒有,因為嚴格來講這裏還是深山老林一般的存在,隻是這個村的媳婦們不少都是牛頭山下嫁過來的,是牛頭山的村民出山的必經道路,兩村之間聯姻現象極為普遍。王得福的一個同宗姑姑就嫁在這邊,因此到了地頭也不怕被欺生。王得福在姑姑家打過招呼後就借了他們家的一塊空地來放置貨物,然後一群人開始尋找房間,燒水洗澡,一隊人經過一晚上的修整之後才又精神抖擻的重新上路,王家寨往後的道路就有些模樣了,不再像之前的五的無人區道路那般崎嶇,雖然有些路的確難走,但是好歹不用冒著生命危險翻越高山了。

三後又遇到了一處村落,名為跳石,以河邊一塊巨石為地標。依然是四五十戶人家。山裏麵都這樣,平整的地麵又沒多少,並不適合種糧食,大多靠著半耕半獵過日子,氣好的時候在出門采集一些果實。這個莊裏和外界的聯係也更近了一些,村裏的娃娃身上掛著集市上的一些玩意兒,而這些在牛頭山和王家寨都是很少見的。遙遠的山路限製了人們的采購範圍,讓他們更集中於一些實用的物件,鹽,鐵器,香料一類生活必需品。而對一些玩意兒就可有可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