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聲鑼聲的敲響,李想的心情也隨之稍稍有些變化。
雖然在考前無數次的安慰自己,但是到了這真正開考的時候,內心難免也會起一些波瀾。
誰不想自己取得一個好成績,這最後的一場,乃是整個鄉試的關鍵時期。
一如往常,衙役們開始分發試卷。
試卷的內容很簡單,都是依據最近的時政進行出題。
當然,在古代,這信息交流十分的不便,這時政信息又那麼的多,所以想要猜題也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畢竟,這這是一個考試,若是一些朝堂上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出道試卷上,也未必有幾人能夠想出一個絕佳的解決辦法。
朝堂,那可是一個彙集了下英才的地方,一個人即使再牛逼,也不可能抵得上幾百上千人的智慧。
因此,這策論的題目,也不會太難。
像是最近楚國正遭遇的西域以及南疆的領土爭端的問題,出出來這樣的題目,那簡直是在讓這些考生絕望。
他們大多數人連西域在哪都不知道,那裏的風土人情如何,敵我雙方數量,兵馬糧草的配備等等這些更是機密文件,他們區區一介書生,怎麼可能想出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
不完美,即便是讓閱卷老師滿意恐怕都做不到。
所以,這些題目一般都是一些“治水方略”、“稅收相關”、“軍糧征集”等等這些大家能夠耳熟能詳,也能夠了解到的東西。
這就像高考作文要是出一個原子彈的製造原理,估計出題老師能被是大家的唾沫給淹死。
到底,這最後一道策論,考驗的就是這些人有沒有一個做官最基本的判斷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出太難的題目沒有什麼意義。
此時,李想正看著眼前的試卷,試卷的內容不多,一共隻有兩題。
第一題,題目先簡述一下背景,然後出題,簡單的來,就是“如果一個鄉鎮出現了太花疫情,你作為負責人的話,發現這樣的事情你會怎麼辦?”
第二題,題目也很清晰,講的是關於“地崩”的一些問題。
整個試卷上隻有這兩道題目,題目不難理解,難得是任何將這件事情完美的解決掉,同時還能夠寫的優美。
在古代,災人禍是朝廷最為頭疼的事情,每次災必有疫情,每有疫情必有暴亂。
當災發生的時候,難民們集體北上,當他們發現即便是北上他們也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造反就應運而生了。
李想看到這幾個題目的時候,心裏還是送了一口氣的。
身為一個現代人,災後的防治工作他可是再也熟悉不過了。
當年那場大地震的時候,他作為誌願者,在那裏待了兩三個月,而且還是第一批前往的誌願者。
對著這些救治以及防止疫情的處理,他簡直是再清楚不過了。
至於第一題的花,他在思考,要不要將這個疫苗寫出來的。
在思考了良久之後,李想終於決定,暫時將這個解決方法爛在肚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