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一開始聽到母親要給自己“上量”,按照科舉標準來監督自己學習,心理一陣抽搐,沒別的,中國的國學典籍浩如煙海,自己看來要在無涯的學海裏“嗆個夠嗆”。
不過,瀏覽了一遍母親抱來的那堆書,李泉感到鬆了口氣。
為什麼呢?他發現跟自己印象了的“書單”想比,少了很多。仔細一想,啞然失笑,這是隋朝大業三年啊,寫資治通鑒的司馬光,別砸缸,他的祖爺爺還是液體呢。那位大名鼎鼎的魏孝文帝推行漢化,遷都洛陽之後,北魏分化成西魏和東魏,北齊承接了東魏,北周承接西魏,北齊又被北周所滅,隋文帝楊堅以“先朝國丈”的身份篡奪了北周,建立了隋朝。此時,《二十四史》中,問世的隻有十部,截止到北齊時代的魏收所著的《魏書》就收尾了。
但是,四書五經似乎跟原來學過的相比,多了一些。此時,還沒有四書五經之,這個法是宋朝之後才有的,四書原來是指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現在還沒有《大學》和《中庸》這兩部極短的經典,它們隻是《禮記》中的兩篇文章,《孟子》也還沒有享受到“經典”的待遇。
雖然“教科書”在曆史方麵有所減少,但是增加的更多,後世把失傳不全的的《周禮》、《儀禮》編入了《禮記》,但在此時,這兩部書是獨立的。除了孔子所著《春秋》原本之外,還多了三本對《春秋》進行補充、解釋、注疏的書,分別是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穀梁喜的《春秋穀梁傳》。此外,還多了《孝經》、《老子》、《莊子》和《爾雅》幾部,尤其是《爾雅》,算是一部工具書,堪稱一部型的新華字典吧。
李泉算了一下賬,自己要啃的書,有增有減,比起後世確立的“儒家十三經”也就是少了《孟子》,可能是孟子有“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的叛逆思想吧。。
李泉再仔細打量眼前的書,心神一陣激蕩,險些流下淚來。
這些書,能看出有一些是雕版印刷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手工抄錄的,看字跡,正是母親高氏的筆跡。李泉知道,這個時候活版印刷還沒有出現,書籍的價格不菲,想必是母親不能全部買下,這才辛苦抄錄。他暗暗下定決心,再拿出後世那“十八年寒窗”的勁頭來,攻下這個世界上的書山。回憶起後世的十八年苦讀啊,想想也是感慨,自己出身農村,時候沒上過幼兒園,算是一個“快樂童年”,但是五年學,六年中學,四年大學,三年研究生,有這這十八年墊底,還怕沒有英語物理化學微積分解析幾何的單純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