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行路方知世事艱 5(1 / 2)

“慶豐包子鋪”在縣城順利開張的時候,李泉這個真正的幕後主使並沒有露麵,大多事情都是李氏張羅的,田鐵匠和李木匠不但當去操持了一番,也都各自打發了一個自己的孩子到店裏“入職”,“堿水”每隔一就回田李村取一次,順便帶回兩的經營情況,李泉剛好就著這些數據指導田婷練習怎麼建立流水賬簿。在李泉心裏,覺得妹妹今後當個富婆挺好,但是,富婆可以不親自操勞,但最起碼能大致算清自己的財產,免得被人蒙騙後還被人譏笑。

高氏也明了自己堅持把這創業的第一份家產落到田婷名下初衷:盡管據秦始皇有過焚書坑儒的暴行,似乎文人很悲劇,但自秦漢以來,直至當今,讀書人始終是最高貴的一個群體,而商人則被世人認定為“唯利是圖見錢眼開”的一個反麵典型,在社會階層中排在“士農工商”的最末。漢高祖劉邦就明文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也就是你再有錢也不能穿綾羅綢緞,坐高馬大車。雖然這個法令後來沒有嚴格執行,但一直至今,商人在正式場合的穿衣,往往還要在華貴的綢緞之外,罩上棉、麻外裳。雖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這一條也不是完全執行,但商人的後代參加科舉也很麻煩,在資格初選的時候,除非很有名望的大儒或是高官擔保,基本會被排除在外。

高氏的意思是解釋一下自己並不是“重女輕男”,偏向妹妹,再,以目前他們兄妹的感情,即便田婷長大成人也一定不會虧待哥哥。現在由田婷作為股東,由於她是女子,今後與李泉以及李家,官府會認定是“親戚”而不是同族,不會影響李泉的科舉。

李泉經母親提醒,這才醒悟,自己隻想利用知識賺錢,改變家境,確實忽略了這個問題。

既然李泉心裏沒有芥蒂,高氏就放心了。高氏不讓李泉為包子鋪的事情分心,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督促李泉專心讀書了。

開皇年間開始的科舉,隻分了兩科,分別是“誌行修謹”“清平幹濟”,由京官五品以上,各地總管、刺史,從德才方麵向朝廷推薦,吏部來進行考試,驗證這些人才的水平,有沒有達到向皇帝“進貢士子”的標準。考試分為兩個方麵,一是“試經”,顧名思義是考察對經典的熟悉程度,方式是“貼經”,也就是填空,把從各個經典文章中抽出句子,空出其中個別字詞,應試人填上。二是“試策”,就是策論了,吏部根據針對當前邊防、民政等事務的辦理情況,提出其中存在的某個棘手問題,要求應試者寫文章提出對策。

今年秋後要舉行的科舉,分了十科,分別是“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每個郡可以推薦三名在這十個方麵任意一項才華傑出之士,去京城參加科考。不過,本年除了“試經”和“試策”之外,又增加了“辭賦”,就是要作一首命題詩。

高氏原本在今年不報什麼希望的,不僅是考慮李泉年紀輕輕,未必有那麼高的文采,也是擔心很難得到官府的推薦。但是,通過李泉發明包子做法,高氏覺得有了被官府推薦的可能,又想到還有自己無所不能的父親保佑,自己的孩子必定大有作為,時間緊迫,來不及多廢話,抓緊時間就把李泉埋進了書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