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第561章 一言群雄起,一令號諸侯(1 / 2)

那樣一走了之的天子遠離了女兒卻並沒因此得到平靜,前往宣德殿的時候,他也知自己來這裏不會有平靜可言,之前傳大臣在紫宸殿議政時就有內侍稟報,大將軍今天又來宣政殿求見了,而且這次顯然誰勸都沒用,一定要見到天子才行的執拗,他更知,這位之前從來都是進退有度的邊塞大將,是因他發下對那個女子的處決書,才有現在的強硬之資的。

宣政殿的大殿前,遠遠就能看到那個身著甲胄的人正對著大殿而立,身上隻有武將,隻有特別的幾個大將才能帶武器麵聖的佩劍,側方而視下,這人確實遠比在長安城養的嬌慣了的大將後代,要可靠許多;可也正因為這個可靠的大將在鐵將軍之後,又替他牢牢在邊關駐紮了數十年,安穩的有些讓人感覺反常,反讓他對西塞邊境十分不安;從鐵甲軍內部傳來的消息又不足以他做動作,以至於讓西塞這件事成了他喉頭的一根刺,而如今這個讓他最不安的人,卻老老實實站到他麵前了,他倒是該拿這個人如何才好呢?

想著停頓一會兒的腳步已經邁進,與那根刺相比,他此刻一想知他對那個義結金蘭的妹妹被他意圖處死之事,究竟是個多大的態度;二想知這人究竟哪裏,反讓自己出宮後的女兒,對他至死不離了?

因為他的接近,望著大殿匾額出神的雍正軒也反過神來,匆忙對他轉身一禮。

“參見陛下。”

“行了,你來的目的朕也都清楚,便不要行這些虛禮了,剛才在紫宸殿前明英已經把該說的都說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朕倒是好奇你又要為你這個結義的妹妹說些什麼?”

天子沒有讓他入殿的打算,也沒有以往在他麵前高高在上的君王樣子,卻不失為長者的威嚴,隻是在聽一個小輩的意見,卻不會讓其左右自己決定的樣子,例行公事。

雍正軒對他如今這還算可親的樣子,隻是例行公事的敷衍,並未真的打算接受他們的意見,可一些是知道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起碼現在他不打算還沒努力便這樣認命。

雍正軒當即單膝跪下,據理力爭。

“啟稟陛下,陛下乃聖明君主,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從來都是心如明鏡,也無須旁人左右言語,臣更不敢妄加非議,今日我等所請,明英是將她看到的感受到的傳達給陛下,臣也有臣想告知陛下的,自然,也是明英所不知的。”

“哦?”

天子挺意外。

“明英都不知的?看來你與那孩子之間確實做了不明的交易的,這確實是明英也不能知的。”

天子聲音幽幽淡淡,可任誰也能聽得出那語態中的冷厲,何況這人本來就忌諱他了,如今知道這個,自然是如何手順不過來這口氣的,而且處理不好,今天可能連他自己都搭進去。

雍正軒嗓子一硬,隨即響起抱拳坦誠相告。

“稟陛下,曾經因玉門關以及鐵甲軍內的不安定因素,臣對朝廷聽之任之的態度是有所意見,在多年前公主以及辛兒入營那段時間,曆經西域與西突厥之變,加上信賴多年的軍師突然叛變,所有布防以及後援還要受製於人,臣要顧全朝廷顏麵,又要顧全邊關布防後顧無憂,所以在辛兒提出這個交易時,臣並沒有太多猶豫;臣也能夠確定,辛兒提出這樣一個條件,一來是不服自己的遭遇,二也絕對不會有用得著的臣的時候,而事實證明,臣所猜測確實沒錯。”

天子回頭,這次倒真有幾分意外的了,雍正軒望著他,不懼不畏。

“正如陛下最擔心的那樣,辛兒確實是個可以一呼百應的人,她在從西域回來之前,雖未有謀權之心,卻是有與陛下一較高下,甚至不惜一切痛擊大唐的報複之念,可在尋得二弟歸來後……”

“興許是西域的遭遇讓她不忍太多無辜,像西域民眾那樣成為權力爭鋒下的犧牲品,興許隻是心疼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花穀利刃,更簡單的推測,可能是二弟在西域的遭遇讓她心生不忍,就此放棄了那些強烈的報複念頭,無論是哪一種,在我等起身入關回朝之前,她有向臣明確表明過。”

他還清楚的記得當初從她口中主動說起這些,並且給了他明顯答案的震驚,雖然在此之前他也在為難著,她會不會依然讓他實行之前他對她承若,時機成熟“動天下”的若言,然當她給了他如此明確答案,還是他最想要的答案後,他又覺得一切有些不真實了。

“你確定你要這麼做?”

當時沒有易幼颺,也沒有明英,“動天下”的約定隻有他與她知曉,最後的結束也隻有他與她知道。

辛兒背對著他麵對久別重逢的真正大漠夕陽,整個人比多年前提到這件事時更多了分平靜和緩。

“不這麼做,堅持下去想想對我也是沒什麼好處的,又不是真心想要那個位置,讓那麼多人付出那麼多,隻為自己出口氣,著實,不太劃算。”

“那朝廷怎麼辦?你若毀掉召集令,撤掉這一切部署,那人若真要至你於死地,你可真沒有反擊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