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初三,大雪還沒有融化,杜沉非、牛犢先、謝友龍三人便打點行李,包了幾百兩銀子,又帶些散碎銀兩沿途花費,別了穀內眾人,又在路上買了匹馬給謝友龍騎坐,取路往臨安而來。
三人走大路過了澧L縣直到江南西路萍鄉縣,又取道宜風望袁州而來,這裏的路卻都是山路,又太陽出來,曬的冰融雪化,道路泥漿混著雪水;路中又堆滿刓麵堅滑的圓石,不可著腳,又騎不了馬,三人不勝其勞,一步一滑,跌的謝友龍渾身泥漿,牛犢先屁股上也都是泥,跌得他火起,用斧頭將兩旁樹木一頓亂砍解氣。
直到袁州,道路才變的寬敞,三人又沿著江邊大路,夜宿早行,經過FY縣新喻縣、萬安驛、倒塔鋪,直來了臨江軍,方才轉陸路為水路,坐了一艘大船,又經過幾個日夜,船隻途經F市汊、直來到生米渡。
杜沉非與牛犢先在船上除了與謝友龍話,便百無聊賴。
這謝友龍是個文人,愛好與同船的人聊,上聊文,下聊地理,倒也相當愜意。到生米渡時,又上來一個秀才模樣的人,這人白白淨淨,衣衫陳舊,顯得十分窮酸,背上背著個大包裹。這個人一見了謝友龍衣著光鮮,是文人模樣,隻是奇怪的是,這謝友龍這時不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卻捧著一部佛教《妙法蓮華經》在默讀。
那人將包裹放下,坐在謝友龍旁邊,看著謝友龍問道:“閣下是儒士裝束,途經此路,想必是去赴臨安之春試。”
謝友龍抬了抬頭,大笑道:“在下觀閣下裝束,也坐此船,必然與我一般,也是去往臨安的?”
那人點了點頭,道:“正是!卻不知閣下不讀孔孟之書,如何卻讀的釋家經典?”
謝友龍笑道:“我輩讀書,向有成例。童時以四書、五經入手,稍長則讀漢史、楚騷、韓、柳、歐、蘇諸大家文字,讀時人試藝。試得手,取春秋兩闈墨卷,揣摩成熟,然後可拾科第。在下孔孟之書盡已粗略過目,便也略微看看佛家書籍,以圖博聞廣獵。”
那人“哦”了一聲,道:“閣下既然讀《妙法蓮華經》,敢問這妙法蓮華是什麼意思?”
謝友龍道:“既蒙閣下下問,在下略有所解。“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何處,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那人卻似乎想有意刁難謝友龍,又道:“閣下既然對《妙法蓮華經》有所領悟,想必已是熟讀此經。敢問閣下,一部《妙法蓮華經》裏麵,有多少個‘阿彌陀佛’?”
謝友龍大笑道:“好教足下得知,一部《妙法蓮華經》,包括題頭序言,隻有一個‘阿彌陀佛’。”
那人皺了皺眉,又問道:“哦?那這一個‘阿彌陀佛’,又在什麼地方?”
謝友龍立刻道:“在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
那人聽了大驚。
謝友龍卻盯著那人,忽然又笑道:“在下荒野山人,見識淺薄,怎麼能比得閣下,滿腹經綸,通儒碩學。閣下既然如此見多識廣,學貫古今,所提問題也如此刁鑽古怪,我也請問閣下,是否讀過四書?”
那人瞪了瞪眼,道:“四書乃安身立命之道,家傳戶誦之學,哪怕是鄉間不識字的人,也口耳相傳。在下此行,既然是赴臨安春試,怎麼會不曾讀過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