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疾,病。
這是章老對於有礙人體健康的症狀的三種分類。
先說傷。
手指等哪裏日常生活中不小心碰破了,貼個創可貼甚至直接不管它都行,這是小傷,然後稍微大點的傷口就要到醫院清洗包紮甚至手術了。
這就是“傷”,其準確的定義是“身體受創”,小到肢體,大到五官髒腑。
哪怕不了解,但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一個名詞,破傷風。
比如說古代士兵在戰場上被箭射中,這屬於“傷”,然而,有時傷得並不重,但最後卻死掉了。
這就是由傷而致疾,得了破傷風。
所謂“疾”,就是人體因為受創或虛弱,防禦功能衰減,被微生物趁隙攻擊,而招致的不適。
感冒便是疾,也是疾中最為普遍的一種。
除此之外,鼻炎、咽炎、肺炎、肝炎、關節炎……頭癬、體癬、腳癬(腳氣)……
等等這些,都是疾。
傷久不愈致疾,疾久不愈致病。
人體被微生物纏上,從人的感覺來說是癢痛等,有礙安寧,而從身體本身來說,卻如同一個氣球被鑽了個孔,會不停地漏氣。身體的正常運作,會受到或大或小的幹擾。
這種幹擾時間長了,就會讓身體進入“不正常狀態”。
而這種不正常狀態,就是病。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如山倒隻能說是臨界點的到來,其實不論是病來還是病去,都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人體本身的調節功能是很強大的,一朝一夕,難以致病,而一旦生病,那也必定是身體長久地不堪負荷,然後,最後一根稻草,壓倒了駱駝。
而對大多數人來說,因為沒有一個精確的數據顯示,所以會不自覺地忽視累積,同時身體不適久了,也會漸漸忘掉“舒適”是一種什麼狀態,而把不適當成正常或“沒有什麼大礙”,直到最後一根稻草降臨。
傷,疾,病。
了解這三種分類,對於建立醫學體係是極有必要的。所以當初傳授時,章老先生是用整整一節課的時間,來給許廣陵講述這個課題。
疾,一般來說不嚴重,但通常也都很棘手。
比如說慢性鼻炎。
鼻子是人體和外界交流的地方,從功能來說必不可少,但從構造來說,很難說是不是存在天然缺陷。
許廣陵之前的特殊訓練中,人體的弱點,有一項便是鼻子。
作為高懸於人體麵部的一個東西,它真的是太脆弱太容易勾引人的攻擊了,一拳下去,保證讓你立馬深刻地體驗人生。
這個地方,易攻難守。
所以,不止是打鬥時對手喜歡攻擊這個地方,自然界的微生物同樣喜歡攻擊人類的這個地方。
感冒是最常見的症狀,而被攻擊得較多較久,你的鼻子被它們挖下了戰壕或紮下了堡壘,好了,從此以後,鼻炎這種東西,便會與你長相依了。
鼻炎是如此,關節炎也是一樣。
相比來說,腳癬倒是最好辦的,它既不像鼻炎那般,處於人體內外關隘,也不像關節炎那般直接在人體內部,所以不論是酒還是醋還是鹽,有太多太多的東西,很容易就能把招致腳癬的那些小東西給清洗掉了。
不過同樣的問題。
很多患者,“不癢”,就以為是好了。
所以經常是行百裏者半九十,然後功虧一簣,再然後,“論杯具是怎麼誕生的。”
很多人患腳氣,但沒聽說過有人患“手氣”,你就是把腳氣患者的手和腳捆綁到一起,讓其手盡情地被腳上的那些小東西攻擊,也不會致疾,了不起最多一時不適。
過兩三天,不治而必好。
為什麼?
手離心髒近,氣血充盈,遠不是腳這個偏遠之地可以相比的。這便是內經所言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關節炎也是一樣。
所以治療關節炎,關鍵不是炎症,而是要“正氣存內”,然而事實是,這很難。——如章老所言,這是最早被身體放棄的地方。
棄地必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