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亟待發展而又什麼都沒有的地區,基本上對什麼企業都會是歡迎的。
造紙廠也好,皮革廠也好,化工廠也好,煉鋼廠也好,總之,隻要是廠,能在這裏落戶,那就什麼都好,千好萬好,所有優惠全堆上,一路綠燈,大開方便之門。
青山綠水,變成汙染和霧霾。
這是作死麼?
是。
也不是。
許多時候,人都要麵對選擇。
青山綠水的小茅屋,燈火輝煌的高樓大廈,你選擇哪個?
有人可能會覺得前者還蠻有詩意,又是青山啊又是綠水啊,可以登山也可以垂釣,就連小茅屋也似乎都天然自帶一些詩意的光環,什麼種幾畦韭養幾隻雞,不要太美。
蘇東坡當年就是這麼認為的。
在《夜泊牛口》中,大概是在一個叫牛口的渡頭,他是這麼寫的: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
負薪出深穀,見客喜且售。
兒女自咿呀,亦足樂且久。
置身落蠻荒,生意不自陋。
其欣賞以及認同之意,溢於言表。
但是他的弟弟蘇轍根據同樣的場景也寫了一首詩,嗯,他們是父子三人同行,蘇轍的詩題也叫《夜泊牛口》,和哥哥一樣,不知道是不是老蘇的命題作文。
但是和哥哥不一樣,蘇轍所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野老三四家,寒燈照疏樹。
見我各無言,倚石但箕踞。
水寒雙脛長,壞褲不蔽股。
日莫江上歸,潛魚遠難捕。
稻飯不滿盂,饑臥冷徹曙。
晚上,破舊的小草屋裏,一盞小油燈昏昏黃黃,映照出一種寒冷寂寞。
賓主相對,無話可談,也不知道該談什麼。
這其中,賓客未必高傲,但主人家破敗蕭疏,備受生活之苦,那種局促和卑下不用任何描寫也能讓人想見,至於什麼談詩論文之類的更不用說,主人一家可能都大字不識兩個。
穿的衣服破破爛爛,遍是補丁,或者連補丁都不全。
靠水吃水,可是近處的很多人捕撈,每天根本沒有多少收獲,遠處嗎,小舟又有哪資本遠撈?
飯不滿碗,床無厚褥。
夏受蚊蟲侵擾,冬被寒冷侵襲,遇到風霜雨雪之類的,對一家人來說就更是災難……
詩意在哪裏?
在另一位不在這裏生活的客人的詩文中。
而對於這裏的主人來說,有的隻是困苦,隻是磨難,隻是被生活壓彎的脊梁。——沒有風雅,沒有超脫。
所以,青山綠水重要,還是生存和發展重要?
兩個都重要,但是看哪個最需要。
在正常的都市背景中,一瓶水和一塊金磚,讓你選你會選哪個?隻要腦子不抽的人都知道選哪個,而背景置換,換到一個茫茫無邊的大沙漠中,甚至你都快要渴死了。
再讓你選這兩個,你會選哪個?還是那話,隻要腦子不抽的人都知道選哪個。
選擇需要而不選擇重要。
重要是普世評價,或外界的評價,需要,是從你自己出發。
一個地方要講發展,這是第一階段。但是到了第二階段的時候,就會開始講可持續發展。因為如果不這麼來,它就發展不下去了。
許廣陵此際所麵臨的情況,大抵與此類似。
第一階段,氣血充沛。
這個目標,許廣陵已經實現了,完成度堪稱100%。
但是當他利用這充沛的氣血想去衝撞開中竅的大門時,卻受到了冷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