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體,植物、動物包括人類,都可以算是某種意義上的“月光族”。
嗯,不過在這裏是日光。
以人類而言,白天的時候,學習、工作,或者哪怕隻是娛玩,到了晚間,一身精神氣力消耗殆盡,然後進入睡眠,開始恢複,補藍補紅。
第二天,繼續消耗。
然後繼續睡覺以回複補充。
如此往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消耗與恢複的這種方式不變,而改變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生命體的“優良度”逐漸降低。
於是,出現的情況是,消耗量一如既往,而恢複量日漸減少,漸漸開始入不敷出,以至於每天經常等不到晚間,就大感困倦,精力不支。
所謂“半百而衰”,就是反映的這個現象。
而以今時而論,許多人剛過四十、三十,就出現了這個情況。——其實古時也不例外。
總有各種原因,而致身體早早就被玩壞了的。
這種情況下,生命體一方麵主動地減少能耗。
如降低大腦的運轉、降低交配的可持續次數或者直接關閉繁殖的功能等,而這兩個,都是能耗大戶。
另一方麵,身體的主人有感於自身的情況,也開始半主動半被動地配合著節能或者開源,如晚上不再熬夜更不通宵,如早上起來然後稍作鍛煉以加快氣血循環流轉,如不再空腹等到早中午飯一起吃而是按時地吃早餐,如中午會抽空小憩一下。
如此等等。
這般下去,等到退休之年,繁重或勞心的工作擔子被卸下,再減除這樣一個能耗大戶,許多人反而會出現精神更盛過往,有萌發“第二春”的現象。
這就是常規的、普通的一個人的一生。
古時有醫家了解這種情況,就會思忖:
如何改善?
陸陸續續地,他們提出了很多的方法。
如:適應四時而眠,春秋早睡早起,夏晚睡早起,冬早睡晚起。
如:講究飲食,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
如:節房事,適度,毋縱。
如:毋過逸過勞。
如此等等。
還有人想著,不止節流,更要開源。
於是,五禽戲、八段錦等這些調和肢體、攝養氣血的“古代導引法”,誕生了。
於是,再進一步,古代的“煉氣法”及“煉氣士”也誕生了。
根據章老先生及陳老先生的考證兼猜測,早在《黃帝內經》最早的篇幅產生以前,正宗的煉氣士,就誕生了。
甚至都可以說,內經的很多篇幅內容,不是出自醫家之手,而是出自煉氣士之手。
何謂煉氣?
在了解了人體氣血的一些基本運轉及生發消耗規律之後,他們設想著,在人體內開辟這樣的一個地方,使其具備這樣的一些功能:
一、能夠溝通四肢百骸、大**脈。
二、在做到一的基礎上,快速地向身體任何需要的地方輸送氣血,以及能夠一定程度地攢聚氣血。
類似於今時的物流中心或者說貨物集散中心,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四通八達的水、陸、空聯合高速通道。
這樣的一個地方,古時煉氣士稱之為“炁海”,後世道家則稱之為“丹田”。
出土於戰國時期的一段刻在玉佩上的銘文,大抵體現了這樣一種手段: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