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永樂十三年,幹旱持續了五個半月,它不僅給柳城縣百姓帶來了災難,也帶來了無盡的渴望和動力。
一條寬達十米,全程近四十裏的大水渠,橫貫南北,將宜陽府永定河與柳城河連成一片。
在這段與災抗爭的艱苦歲月裏,日月星辰見證了一切。這是柳城縣曆史上最為絢麗的篇章,最偉大的壯舉!
八月十五中秋,是通陽渠峻工的日子。
也是柳城知縣衙門搬入新正堂的日子。
徐茂先選擇了在同一辦慶典,是有著深遠的意義所在。
這一,每個人臉上都帶著洋溢笑容,多少人手裏捧著從通陽渠緩緩流過的水,心中充滿了崇敬與感激。
若沒有徐茂先,他們就沒有今的幸福。
如不是徐茂先,柳城河隻能日益幹涸,從而失去生機。
無數的百姓,在心裏呼喊著徐茂先的名字。徐茂先在施工地上,堅韌不屈的奮鬥精神,每個人都是親眼目睹。
至此,徐茂先這個名字,深深地寫入了柳城縣人們的心裏。中秋佳節這一,對於柳城縣百姓來,是個普同慶的大好日子,清澈的河水淌淌而來,如熱流般注入每個人的靈魂之中。
徐茂先和柳溫兩位柳城縣的大老爺,在慶典上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徐茂先的不亢不卑,不驕不躁的表現,贏得了更多百姓的支持和熱烈歡呼。
而且知縣徐大人的話,格外精辟,聽得大家異常興奮。
站在通陽渠前,徐茂先大聲:引流開渠,我們經曆了四個月零二十八,征召全縣四千餘人,花費一萬七千餘兩白銀,在宜陽府和L縣的全力支持下,完成了此項創舉,為世人感歎!
這是全縣百姓的驕傲,也是柳城縣,乃至宜陽府,甚至整個荊州的驕傲。
我們在沒有任何優越的條件下,在沒有酬金的條件下,在宜陽府兩衙的帶領下,艱苦奮鬥,頑強拚搏,共同創造了柳城縣曆史上,又一個偉大的奇跡。
我徐茂先,為你們而感到自豪,感到驕傲,L縣的人們,你們是好樣的!
全場歡聲雷動。
----------
就在柳城縣慶典的時候,京九直隸太常寺發出新版《永樂編年通鑒》,這是大明朝子民,唯一能探知國家大事的書冊,按慣例一年出三版,端午、中秋,與除夕三日發行。
本期,書中編冊了這麼一篇文章。
《工之神作、明朝之奇跡》
副題為:二十歲玉麵知縣,做苦工,搶水利,疏通兩河,橫貫荊州宜陽府!
通文上不僅是寫,還特別刊登了幾組栩栩如生的畫冊,尤其是一張美少婦不惜清白,用乳汁搶救昏迷知縣的一幕,尤為搶眼。
文字內容也寫得特別動人,格外煸情,而且文章中多次提到徐茂先的名字。畫冊上,濃眉大眼的徐茂先,身材健碩,臉色嚴峻,站在工地高崗上,深沉眺望遠方大地。
也不知道常婉兒是什麼時候捕捉到這個畫麵,這張畫冊還被命名為大明能臣的眺望,路在心間。
文章中寫道:百姓用雙手創造了奇跡,用智慧敘寫了新的篇章,他們是偉大的締造者,他們也是災的死敵。
通陽渠的完成,將是宜陽府,乃至整個荊州地界最具標誌性的重大工程。它改造了兩大水係,造福了一方百姓。在此致以崇高的敬意,諸請行拜禮!
柳城縣百姓,柳城縣兩府衙門,柳城知縣徐茂先,你們是好樣的!
----------
當徐茂先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不禁苦笑連連,他萬萬沒想到,偶爾看到那個提筆書寫的年輕村姑,居然是荊州太常府的司樂。
這位明朝算是記者身份的女官,未免寫得太誇張了吧。這是要把自己推向風尖浪口不可啊,書寫格式最是無語,用自己慶典上的近代彙報風格?
她可真會活學活用。
而最令徐茂先尷尬不已的,是那幅被碧玉抱著喂奶的畫冊,雖然畫裏的人與現實差距很大,但也讓人鬱悶啊!
這臉算是丟到全下去了
----------
柳城縣知縣衙門內,同樣也有人不高興。
知縣主簿吳正林對麵坐著周書才,一老一少推杯換盞,周書才生氣地將一本《永樂編年通鑒》摔在地上。
“真是老瞎眼,沒想到那在水裏放點瀉藥,反而會成全了這廝,我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啊!吳主簿,你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辦?”
吳正林沒有話,隻是一個低頭喝酒。目光落在《永樂編年通鑒》那幅香豔的畫像時,臉上突然露出一股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