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PDF裏,那些明顯是從紙質文件上掃描的病例資料圖片、李醫生做的判斷,向坤結合著以前自己看過的相關方麵的書籍,進行理解。
人腦有八百億個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與七千個左右的神經細胞相連,組成了龐大複雜、功能強大的神經網絡,人類的記憶、思維、計算等等大腦活動,都需要靠它們來完成,情緒的產生自然也不例外。
每個神經細胞就像一台電子設備,如電腦、手機等,功能各不相同。
有的相互之間隻有2到4納米,可以直接通過電突觸來進行電信號傳遞,就像兩台設備直連,速度很快。
而有的之間相隔20到40納米,就需要通過神經遞質來傳遞信號。
就像U盤、移動硬盤一樣,神經遞質的多少,就是移動存儲器的容量大小,容量越大,能傳遞的文件越多。
當裝滿了文件的U盤(神經遞質)插到目標設備上的USB接口(受體)後,目標設備就開始解讀上麵的文件,開始按著係統預設軟件進行工作,可能會同時給其他網絡上的電子設備傳遞信息,讓它們也開始幹活。
很多精神或心理疾病,包括抑鬱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等在內,都和神經遞質的生成和傳遞有關。
或者是U盤沒有足夠的存儲空間,或者是USB接口太少、讀取又問題,又或者是電子設備本身有故障。
但老夏的情況卻與這些都不同,很可能是老夏大腦神經網絡中的許多“電子設備”,上麵的係統、應用軟件和普通人不一樣,同樣的信息文件,錄入後運轉的卻是不同的結果。
於是老夏擁有極高的智商,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運動能力、反應速度、平衡感,代價卻是對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有障礙。
用句簡單的話說就是:老夏的腦回路和普通人不太一樣。
那位李醫生觀察了小老夏半個月,征得老夏父母同意後,開始用她的方法來“治療”老夏。
她的方法很激進也很簡單,就是餓著老夏,直到她感知到本能的恐懼後,以此為切入點,對她其他的行為進行影響,讓她明白其他哪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做哪些事情的時候,其他人會是什麼感受。
李醫生看得很準,對當時的小老夏而言,饑餓感、食欲確實是她能夠切入其他感知的最佳接口。
看到這裏,向坤終於明白第一次感知到老夏夢境時那密閉的房間是怎麼回事了,知道為什麼老夏會在夢境裏那麼一副“餓死鬼投胎”般的吃東西方式了。
她確實被餓過,而且是在很小的時候,被餓得很慘,餓得奄奄一息。
但這個方法,也確實讓她明白了很多信息。
李醫生用這個方法的前提之一,便是小老夏展現出來的超高智商,雖然還很小,但很多事情的溝通已經沒有障礙。
李醫生用饑餓讓她知道了痛苦和對死亡的恐懼是什麼樣的感受後,一點一點幫她認識自己的不同,讓她意識到要怎麼樣融入社會、融入其他人。
後來在李醫生的幫助下,老夏沒有耽誤上學,從小學開始,她看起來就和“正常人”沒有太大區別了。
除了不太愛說話,總是瞪著大眼睛看別人,表情有些木外,沒有展露出什麼異常。
她開始學習和模仿其他人的行為、表情,並且嚐試將外在的表現和他們的真實意圖聯係在一起,幫助自己理解別人的情緒。
向坤也知道了老夏為什麼要學精神病學、心理學,為什麼要特意調到刺桐三院來。
前者自然是為了“治療”自己,或者說讓自己能夠適應正常生活,後者則是因為她知道有刺桐三院有幾個病例,有一些表現和她小時候相似。她想看看,是否能找到和她一樣的病例,然後尋找獲得、感知正常情緒的方法。
不過這段時間,她已經確認,這邊的幾個病例,與她的情況並不相同。
當然,這些內容並不是老夏自己病曆的內容,而是她自己標注上去的,甚至包括那幾個病例的基本症狀都寫了。
很顯然,老夏是專門為了讓他明白自己的情況,專門製作的這個文件。
看完了PDF文件,把平板電腦放回包裏,向坤又翻看了一下那本軟皮本,裏麵有一部分紙頁明顯時間久遠,連材質都和後麵的不一樣,明顯是從其他本子上拆下重新裝訂。
前麵的部分寫著的,是老夏總結的行為模式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