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紀寶成校長在“漢唐盛世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代序一)(1 / 2)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由我校人文學院曆史係發起主辦的“漢唐盛世學術研討會”經過認真的籌措,終於在今天隆重舉行了。這次會議主題明確、內容翔實、方家雲集,堪稱是漢唐曆史研究領域中的一樁盛事,也是我校曆史學科建設發展上的一個機遇。這裏,我謹代表學校對會議的召開致以熱烈的祝賀!對各位代表光臨會議並發表學術高見表示由衷的歡迎和真誠的感謝!

無論是從中國曆史發展過程考察,還是以整個世界曆史嬗變為坐標進行衡量,漢唐時期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煌煌“盛世”。大一統的時代背景,使漢唐政治文化呈示出博大雄渾的氣象,這體現為各種政治製度建設的全麵成熟,民族融和與國家統一的與時俱進,思想文化創造的生機勃勃、高度繁榮。作為中華文明史上具有裏程碑式意義的特定曆史階段,漢唐時期的政治文化成就及其所蘊涵的時代精神,為整個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發展、演變創立了規模,奠定了基礎,規範了方向。這是一筆異彩紛呈、價值無限的曆史遺產,也是足以令中華民族全體子孫引以為自豪的厚重傳統,更是我們在今天從事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事業時值得借鑒、足資啟迪的文化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漢唐盛世的政治文化以及相關問題進行全麵深入的探討,揭示與總結古代“盛世”形成與發展的基本特點、一般規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於現代化事業的建設,無疑是曆史研究的重要命題,也是廣大曆史研究者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而這次會議如果能為大家實踐這一崇高理念提供一個合適的場所,使學術界有關漢唐盛世的研究在已有的基礎上有所深化,那麼,會議的成功就可以予以期許,相信這也是大家的共同願望。

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體的重點高校,曆史學研究具有悠久的傳統,在我校學科總體建設與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學校的大力指導和支持之下,經過多代曆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校曆史學研究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突出的成就,曾先後湧現了範文瀾、何幹之、郭影秋、尚鉞、戴逸、李文海等諸多享譽海內外的史學大家,向社會奉獻了一大批具有廣泛影響的高水平史學研究成果,並在清史研究等領域占據了引領風騷的優勢地位。

更為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的奮鬥,我校的曆史研究已漸漸形成了具有明顯特色的學術傳統。它們建構了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研究的本質屬性與價值取向,也是使我校曆史學研究代有發展、長盛不衰的不竭動因與光榮象征。我把這個傳統初步概括為三個方麵:

第一,是具有鮮明的“會通”意識。司馬遷說“通古今之變”,這用今天的話來表述,曆史學研究必須要做到“會通”這一點,即研究曆史切忌畫地為牢,局囿於枝節末流問題,一葉障目,不見森林;而是應該以開闊的視野,通古博今,宏觀審視,把握曆史運動的本質,揭示曆史嬗變的規律,駕馭大局,關照全麵,建構係統,突出重點。即便是從事微觀問題的研究,也要設法避免就事論事,力求在宏觀的審視下作微觀的剖析,舉重若輕,提綱挈領。總之,求實究真,會通識變,明理致用永遠是曆史研究的基本宗旨與價值取向。按這個要求來衡量,應當說,我校的曆史學研究是具備了這方麵的顯著特色的,而且它也已成為了我校史學的治學傳統。我校那些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在社會上、學術界長久享有崇高聲譽的史學研究代表性成果,都富於鮮明的“會通”性質,如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尚鉞的《中國曆史綱要》以及戴逸先生主編的《清通鑒》、《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等,便是這方麵的重要代表。

第二,是具有強烈的“經世”意識。重視曆史學的社會功能,關注曆史學的資治屬性,追求曆史學研究中科學理性精神與人文關懷宗旨的有機統一,以“古為今用”為出發點,進而致力於探索曆史真相及其發展規律,是我國自古及今諸多史學家共同遵循的學術價值取向。我校的曆史學研究,從其誕生之日起,即是按這個方向進行努力,不斷進取的,這從我校那些史學大家的研究選題、寫作宗旨、成果形式等方麵就有很鮮明的反映,如吳玉章老校長有關評價辛亥革命的論文、範文瀾同誌的近代史論著、李文海教授的災荒史研究,等等,都是一些注重以史為鑒,致力於溝通古今,從總結曆史經驗中汲取有益啟示,用科學的方法服務國家革命與建設事業的卓越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校曆史學研究始終處於史學界的主流領域,“經世”意識強烈而鮮明,從而很好地實現了曆史學研究的根本宗旨,用司馬遷的話說,這便是所謂的“究天人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