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具有突出的“創新”意識。學術研究的生命力在於不囿成說,積極創新,曆史學同樣不例外,評判研究成果價值的高低、意義的大小,重要標準之一,是觀察其創新的內涵究竟占有多大的比例,是看它是否比前人提供了更多的新信息、新思維、新方法。用司馬遷的話說,便是研究成果能否真正“成一家之言”。換言之,曆史學研究的最大忌諱,在於陳陳相因,人雲亦雲。在低層次上做簡單的重複性的工作,即所謂“依樣畫葫蘆”。令我感到鼓舞的是,長期以來,我校的曆史學研究一直注重貫徹“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不斷地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奉獻新的學術觀點,敢於“創新”與善於“創新”,已形成為一種學術追求與研究傳統。我個人很喜歡讀史學方麵的文章,我校曆史係教師的文章,我大都拜讀過一兩篇。從這些文章裏,我總能欣喜地發現觀點或研究方法上的新意。如在“中國古史分期”大討論的諸家之說中,倡導西周封建說的範文瀾、開創魏晉封建說的尚鉞、論證東漢封建說的鄭昌淦,均出自我校;又如,在“資本主義萌芽”、“亞細亞生產方式”等問題的討論中,我校學者也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創新”意識又往往體現在對新出史料的學術敏感和發掘利用上。我校沙知教授對敦煌吐魯番文書整理和研究所作出的開創性貢獻,在學術界是有口皆碑的。上述事例,就是我校史學研究注重“創新”意識這一優良傳統的具體表現與有力說明。
我們的前輩已為我們奠定了這麼好的基礎,形成了這麼好的傳統,這對於我校新一代的史學工作者開展研究,再創輝煌,無疑是一種最有力的保證。麵對這筆文化資源,我們理應予以最大的珍惜、最多的重視、最充分的繼承,並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予以健全與發展。
概括來說,就是在新的時期發展曆史學科,我們要強化“會通”意識,堅持“經世”意識,落實“創新”意識。
由於種種原因,我校在曆史學科建設方麵尚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這主要表現為學科內部發展上的不平衡。因此,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正視自己的不足,要看到自己與兄弟院校在曆史學科建設上的差距。很顯然,這次“漢唐盛世學術研討會”的舉辦是必要和及時的,因為它為我校曆史學科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契機,為學科內部的均衡協調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我們一定要把握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在強化和擴大清史等研究方向優勢的同時,改善和提升中國古代史其他斷代方向的研究潛力與學術地位,從而使中國人民大學的曆史學科發展躍上新的台階,開創新的局麵。這裏,我也衷心希望外校的專家學者在探討漢唐政治文化的同時,對我校的曆史學科建設提出寶貴的指導意見,為進一步繁榮曆史研究事業共同作出貢獻。
最後,預祝會議取得圓滿的成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