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稚斜可不想這麼做!他倒不是認為自己這八萬餘人對付不了霍去病的五萬人,隻是兩路漢軍,他認為霍去病這一路的實力較強,自己先打衛青肯定會更輕鬆些,打完衛青再與左賢王一起夾擊霍去病,也更有把握一些。
所以在伊稚斜想來,如果衛青和霍去病能對調一下位置就好了!也就是,如果衛青在西、霍去病在東,他就好打了!那麼,有沒有辦法能實現這一點呢?——有的。這個辦法就是,他親自率領大部分主力向東,以自己的東下來調動漢軍!
就這樣,漢軍在即將出兵之前,得到了匈奴單於主力東下的消息,從幾方麵都證實了這個消息是確切的。於是,陛下劉徹調整了部署,對調了衛青和霍去病的路線,也就是,衛青所部改為走西線,從定襄,也就是今內蒙的和林格爾出塞;而原定從定襄出塞的霍去病部,則改走東線,也就是向東多走六百多裏,從代郡,也就是今的S省YG縣出塞。
東西兩軍出塞後的路線幾乎是平行的,都是向西北方向。也許有人會問,既然要到杭愛山脈,衛青為何要從定襄走呢?從朔方走不是更近些嗎?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事實上以後若幹年,朔方,也就是今內蒙的巴彥淖爾,也確實成了漢軍去往漠北的出發點之一,隻不過在元狩四年的時候,朔方的建設還沒有完成,還不足以支持大軍出征的各種補給,所以西路漢軍還是選擇了從定襄走。
也許還有人會問,看看地圖吧,蒙古高原中部的大戈壁是如此廣袤,伊稚斜怎麼可能正好堵住衛青?他怎麼知道衛青從哪裏穿過來?這也是個非常好的問題。事實上,穿越這大戈壁是有一定的路線的,當然這路不是像今這樣,從二連浩特到烏蘭巴托的那條鐵路。在那個年代,穿越這大戈壁隻有兩條路,這兩條路一東一西,都處於戈壁邊緣相對有點水草的地帶,匈奴人從漠南到漠北是這麼走,漢軍從漠南到漠北也隻能這麼走,後來的鮮卑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隻要是騎馬的,也全都隻能這麼走。
先霍去病要走的東線吧,因為大部分地名都不在當今國境內,所以今日的讀者可能不太熟悉,手裏一定要拿好地圖啊!他的路線是從代郡出塞後向北進入錫林郭勒草原,在此與從右北平出塞的路博德會合,然後轉向西北,在內蒙的ABGQ以北進入蒙古國境內,向著肯特省的省會溫都爾漢方向行軍,穿越戈壁後到達克魯倫河流域,再向西越過肯特山,抵達圖拉河流域的烏蘭巴托附近。從代郡算起的話,路程大約是兩千裏。這條路線,在一千多年後的蒙元時代,還被當作一條從元大都去往成吉思汗都城哈拉和林的交通要道,史稱為“帖裏幹道”。
再來看看衛青要走的西線吧。他的路線是從定襄出塞後,沿著陰山北麵的草原向西,從內蒙的LZQ進入蒙古國境內,向著南戈壁省的省會達蘭紮達嘎德方向行軍,穿過戈壁阿爾泰山脈最東南端的低矮山地,抵達翁金河下遊,然後沿翁金HB上,經過杭愛山脈的東麓,到達鄂爾渾河流域的哈拉和林。從定襄算起,路程大約也是兩千裏。而這條路線,很大程度上重合於蒙元時代的“木鄰道”。
伊稚斜的主力向東,是個非常逼真的假動作,實際上等漢軍一出兵,他就要立刻調頭,向西南折返,在戈壁的盡頭等著衛青!他想得很清楚,不但要以逸待勞,而且還要把翁金河擋在自己的身後,決不能讓涉過戈壁後疲憊不堪的漢軍得到水草休息!更何況,他還要派人將這戈壁一路上的水源盡行汙染,衛青究竟能不能過得來,還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