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分兩頭,此時正值早朝朝議,乾元殿內也是刀光劍影,戰火燎原。
“皇上,臣懇請皇上冊立一名文治武功均屬上乘的皇子為東宮,這不僅能安定我朝民心,更能威震西方各部,使我朝國運昌隆,福惠綿延。”站在群臣首位、身為欽傲的丞相,手握大權,身處要職的韓梧信剛一上朝,就提出了謀算好的言辭。其能夠身處丞相之位多年,如此人物在朝中,也必定是能夠做到一呼百應的。一時間,許多官員亦是提出“臣附奏”、“臣同書”,滿朝文武竟是出奇的一致。
其實也難怪朝中重臣皆提此立本之事。元康帝已然執政三十載,不說文韜武略功在千秋,也是一位於社稷有功,不辱沒雲氏先祖的上進帝王。可這三十年來,元康帝雖在前期便想植立東宮,但卻因著些許瑣事,並未如願。此後十數年,元康帝卻再不將確立東宮提上日程。朝臣多次進諫仍是無果,而東宮之事,已然成為了朝堂之上總被提及的“嘮叨”。
“既然如此,丞相以為,應立哪位皇子最能順應民心?”端坐在九龍祥雲椅上的元康帝雖心有不耐,然亦詢問到。
“回皇上,以臣愚見,自古立嫡立長,先皇後身弱並無所處,論年紀,論資質,大皇子應當冊立為東宮太子。”韓梧信見皇帝並沒有如之前將此事容後再議,以為是京中那首民謠所致,就積極提議大皇子應為東宮。畢竟,大皇子雲陵陽是自己的親外甥,母妃又是從元康帝為太子時就已經侍奉左右的側妃良妃,現如今韓貴妃在後宮之中,也算是除了徐皇後以下的最為尊貴之人。種種原因相疊,雲陵陽的東宮之位也算有了極重的籌碼,搏上一搏的話,東宮的位子也不是沒有可能。
“皇上,臣反對,丞相大人言中有失。”正當群臣均附議韓梧信的提議之時,禮學寺寺承段天澤直言反書,“皇上,丞相大人既然已知立嫡立長的古訓,殊不知,五皇子之母徐皇後在皇上登基之前便晉為太子妃。依古訓,五皇子出生之後就是皇上的嫡子!既有嫡子,又何需立長?”
“段寺承,你……”韓梧信被這番言論駁得老臉羞紅,然依舊上言,“皇上,長幼有序,五皇子才行弱冠之禮,年歲尚淺,不及大皇子沉穩有餘啊!”
“丞相大人,何來此言?當今聖上年剛弱冠便已登基,如今我朝四海升平,萬民歸心。莫不是,依丞相大人而言,當今聖上的一切皆是徒勞嗎?”段天澤言辭鑿鑿,竟將元康帝當年登基與三十年來的功績與弱冠登基相勾聯,硬逼得韓梧信無話可說。
“皇上,……”韓丞相還要說些什麼,卻被元康帝雲翎恪抬手製止了。
“罷了,若是沒有其他事,退朝吧!”元康帝說罷便起身拂袖離開了乾元殿,隻留得一幹重臣兩廂怒目。
這冊立東宮之事如此曲折,也是由於元康帝當年一波三折的登基大典與同時進行的封後大典。當年,元康帝雲翎恪還是東宮之時,太子妃薄氏是個溫婉少言、身體孱弱的人,在文宗皇帝(雲翎恪的父親)四月馭龍殯天後,禮天監定於五月初六,大毒之日轉天的大吉之日舉行登基大典與封後大典。正當所有人以為溫婉少言的太子妃薄氏終於可以成為皇後的時候,薄氏竟然於四月下旬病逝,追隨文宗皇帝到天境以全孝道。傲翎恪也將側妃徐氏晉封為太子妃,畢竟太子尚未登基,太子妃先逝,言之不吉。
而五月初六的封後大典上,曾為太子側妃德妃、剛晉封為太子妃的徐氏受封為皇後,賜金冊絹寶,居於鳳鳴宮。太子妃薄氏以其身全帝王孝,數年來禮侍東宮,雖未育子,然其孝禮之心,天地可鑒,追封為孝慈皇後,葬入皇陵,享後世香火。
就是這般的曲折方才造成了嫡長之爭,讓朝中群臣爭執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