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

這是一部介紹印度社會全貌的書,但卻不是供旅遊者使用的印度概況。這是在實事求是地介紹印度社會各方麵情況的基礎上,歸納分析,綜合提煉,提出了一些帶有理論性的看法。因此取名為“述論”。

我們都知道,中印兩國有長期文化交流的曆史,時間延續之久,交流內容之豐富,雙方受益之深廣,在人類史上,實罕其媲。這一點不但為我們兩國人民與學者所共知,也為其他國家的學者所承認,不愧是人類史上的一段佳話。

可是我們兩個偉大民族卻在許多方麵迥乎不同。根據我個人的看法,人類自從有曆史以來,總共形成了四個獨立的文化體係:一,中國文化;二,印度文化;三,古埃及、巴比倫以至伊朗、阿拉伯國家的閃族文化;四,古希臘、羅馬以至現代歐美的西方文化。這四個文化體係是互不相同的,而正因其各不相同,所以才成其為獨立文化體係。經過多年的推敲與探索,我發現,這四個文化體係又可分為兩大類。這兩類之間又是互有差別、各有特點的。最簡明、最清晰的差別可以從雕塑和建築風格上窺探出來。一類是風格明快,線條清晰。一類是風格繁複,線條迷亂。前者以簡明著,後者以深邃顯。中國、閃族、古希臘、羅馬屬於第一類,印度屬於第二類。這兩大類文化看似相反而實相承,互相補充,互相糾正,形成了整個人類文化的基本內容。

專就中囯和印度而言,兩國文化體係分屬兩大類別,其差別是非常明顯的。從思想方法來看,中國體係具有邏輯性、條理性,讓人一目了然。印度則深邃難測,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透明度不高,然而耐人尋味。這表現在一切方麵。我隻舉數目字這一個小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中國數字清清楚楚,隻需從一到十,再加上百千萬,共十三個數目字,則天下之數無不能夠表達。而印度則不然。數目數到十萬、億、兆,好像剛剛開始,上麵還不知道多少層次。用今天的天文數字來表達,也遠遠不夠。越說越多,越說越玄,隻好說“不可數”,“不可說”,到了最後,印度人大概自己也沒有法子了,隻好說一聲“如恒河沙數”,了此公案。接受了這方麵的印度影響,對中國有好處。中國古代的大數記法,就是受了印度影響而形成的。

這隻是一個極小的例子,但是很能說明問題。表現在哲學思想方麵和其他方麵的,可以依此類推。以簡明清晰為特征的中國思想方法同印度深度難測的思想方法相融合,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一部中國哲學史已經充分說明,我在這裏不再細說了。

在宗教思想方麵,還可以談一談兩國明顯的差異。中國人好像對天、對鬼神,不太感興趣,“子不語怪力亂神”,可以為證。而印度人則相當迷信神道,他們的神話中有大量的神靈,一直到今天,印度鄉間到處還都能看到許多牛鬼蛇神的像。中國人相信來世,總希望行善積德,來世好轉生成為更高級的人。道家則努力修煉,目的是舉家升天,連雞狗都帶上。印度則行苦行,目的是跳出輪回,死了不再轉生,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照。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我不再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