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截然不同的世界觀的兩個民族,卻自古以來就進行了文化交流。在中國方麵,則在幾千年中了解印度形成了一個傳統。我們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有大量關於印度的記載。中華民族是一個最喜歡曆史的民族,而印度則正相反。馬克思曾說過:印度沒有曆史。到了後來,中國之長正好濟印度之短,中國人了解印度的傳統時間長,內容豐富。中國有很多在這方麵著名的人物,法顯、玄奘、義淨等更是佼佼者,在印度也幾乎是家喻戶曉,玄奘成了中印友好的象征。
到了近代,由於殖民主義侵略者的幹擾,我們兩國都陷入水深火熱中,自顧不暇,文化交流隻好中斷了。自從1947年印度取得獨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成以後,我們各自打碎了箍在身上的枷鎖,有了可能自由地交往,自由地進行文化交流。我們的傳統友誼又恢複起來了。至於暫時的不愉快,那是人類曆史上正常的現象,不這樣才是不可理解的。我們兩國人民誰也不去介意。我們兩國人民部迫切需要了解對方。在中國方麵,解放初期,出版過幾本介紹印度的專著,有的是著作,有的是翻譯,都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這樣又過去了三四十年。
到了今天,我們兩國人民部感到有在新的條件下,重新認識對方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學術界沒有能夠完全跟得上來。在文學、哲學、曆史、藝術、語言、文化等等方麵出版了不少的新著和新譯,但是係統介紹印度社會情況的書卻一本也沒有出,而老百姓所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書。為了鞏固傳統的舊友誼,發展新時代的新友誼,為了保衛世界和平,以利於人類崇高事業的發展,我們需要專門的學術著作,也需要類似供旅遊者閱讀的書籍,但是我們在今天比在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有介紹整個印度社會全貌的書,這樣的書不能隻是浮光掠影的介紹,而是要在更高層次上比較深入地介紹,還要有一定的理論性。因為我們今天的讀者水平提高了,眼界擴大了,要求也因之而提高。我們研究印度的學者們必須滿足這個要求。
陳峰君、閔光沛、林良光、張敏秋等同誌在不同的領域裏研究印度多年,研究對象有的是政治,有的是曆史,有的是經濟,有的是宗教,有的是哲學思想,有的是社會製度,如此等等,方麵是廣的,搜集資料是多的,鑽研探討是深的。在各自達到的基礎上,他們通力協作,寫成了這樣一部《印度社會述論》,我粗讀了一遍,覺得水平是有的,是能夠滿足我們今天的需要的。從深一層來看,我在上麵已經說到中印兩國思想方法的差異。如果我們能在讀這一本書的基礎上,深思熟慮,把印度的深邃融於中華的明快之中,則對於我們的文化建設,對於民族心理素質的加強,都會有很大的好處。我預祝中外讀者接受這一本書。是為序。
1988.3.15
§§第一部分 印度社會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