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東方文明古國。作為一個曆史地理名稱的印度,與現在的印度即印度共和國,其地域範圍具有不同的含義。在曆史上,從孔雀王朝以來,印度比較強大的統治王朝,無論它是印度教徒或者是穆斯林的政權,在它們的興盛期大都擴展其版圖,使其領土的範圍擴大到阿富汗和俾路支的廣闊地區;英國殖民者的統治權在西北被迫撤出了阿富汗,在東北卻擴張到了緬甸。1937年緬甸與英屬印度分離,成為英屬緬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獲得獨立為止。1947年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分別成立印度、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印度保有原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的主要地區,1950年宣布為印度共和國。1971年東孟加拉從巴基斯坦分離出去,成為一個新的獨立國家——孟加拉國。處於不斷變動中的次大陸的政治疆域,至此暫時告一段落。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是一個大半島,西瀕阿拉伯海,東臨孟加拉灣,南端伸入印度洋,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它的西北部為巴基斯坦,東北部為孟加拉國、中國與緬甸,北部為中國、尼泊爾、不丹等國。它的外形象一個不規則的四邊形,東西寬2900公裏,南北長3200公裏,其總麵積約為295萬平方公裏。按其幅員之大小算,它次於蘇聯、中國、美國、加拿大、巴西與澳大利亞,在世界上居第七位。
印度的地理位置天然地把它與外部世界分隔開:北部橫躺著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它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中緬邊界,全長約2500公裏,這裏山巒重疊,山勢陡峭,山上終年積雪不化,是一個極難逾越的自然屏障;東北部的印緬邊界為那加山脈,這裏山勢險峻,叢林密布,林中毒蛇猛獸出,沒,酷暑瘴氣傷人,為旅途設置了重重的艱難險阻;西北部為塔爾沙漠與印度河流域,上接喀喇昆侖山脈與阿拉瓦利山脈,隻有巴基斯坦與阿富汗接壤的興都庫什山的一些隘口才與外界相通,盡管這裏山道崎嶇,山口狹窄,行旅諸多不便,但畢竟是次大陸與外部世界陸路交通的唯一重要孔道;東部、西部和南部三麵均為海洋所環繞,在古代航海技術不發達的條件下,這裏也決不是坦途。正是高山與海洋使印度成為一個地理上獨立的單元。
在印度本土之內,按其地表結構則可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北部高山區,包括大喜馬拉雅山帶,小喜馬拉雅山帶和西瓦利克山帶;中部河流平原區,主要有恒河、朱木拿河與哥格拉河流域及恒河三角洲;南部高原區可分為二,一為中印高原,一為德幹高原,二者之間是文迪亞山脈與納巴達河。在半島的南端在曆史上具有獨特性,北方的大帝國一直未能控製這整個的區域。而且印度內地的地形也十分複雜,除山脈的阻塞之外,還有高原與低地,河流與湖泊,沙漠與沼澤,叢林與草原交錯,給交通造成諸多困難。加之缺少道路,運輸工具落後,每逢雨季更是泥濘難行。這使印度內部在地理上也被分割為許多獨立的小單元。
這樣的地理因素對印度曆史進程的影響是多方麵的。
(1)閉塞性與發展不平衡如前所述,蜿蜒的群山與深邃的海洋把次大陸與外界隔離開來,使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體;半島內部地理構成的複雜,又使印度本身分割成許多小的“一統天下”。加之印度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豐富,人民盡管維持著低下的生活水準,但由於一般需求量不大,又很容易得到滿足,這就更加深了社會的閉塞與停滯。
因地理條件差異而形成的分立的地域小單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產力的發展,而更加顯露出它們經濟水準的不平衡。例如,平原河穀地區,由於土質肥沃,雨水充足,適於農耕,這些地區便興起了發達的農業經濟;高原、山地或者沙漠地區,由於土質貧瘠,幹旱缺水,不宜耕作,便隻能從事其他職業謀生,其經濟十分落後,社會也因而處於更為原始的狀態。到了近代,在沿海的港口或者通衢的都會,發展了繁榮的工商業經濟,過著豪華的都市生活;但在深山幽穀或密林深處,人們卻依然從事落後的畜牧業或農業耕作,過原始而簡陋的生活。
至於農村公社的存在與發展,也與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地形的複雜,山川的阻隔,道路的缺少,行旅的艱險,無疑是造成村社封閉孤立的原因。氣候的多變,或幹旱為害,或暴雨成災,都會造成農作物歉收,嚴重時便導致饑荒,疾疫流行,餓殍遍野,使許多村社遭到沉重打擊,甚至使村民死之殆盡,村莊成為荒原。盡管每次災禍之後,過若幹時日又會重現同樣結構的農村公社,但社會的發展卻受到影響。
(2)分散性與政治上的不統一地理條件的差異形成的各個地域單元,實質上往往也是一個個行政單元。它們因具有不同的經濟利益,不同的文化素質,因而具有不同的政治意識和目標。大而言之,北印度與南印度始終存在明顯的區別;小而言之,無論北印度或者南印度本身,又都存在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在曆史上它們爭戰不休,互相吞並,各自為政,獨霸一隅。人們隻有王國、地區甚或更小行政單元的概念,而很本不曾有過“印度”國家的大槪念。這樣的一些王國或地區,無論是人民或者是統治者都對帝國的興衰漠不關心,置身事外;更有一些王公貴族一直保持離心傾向,一遇機會便脫離處於瓦解之中的中央帝國,分裂自主,獨立稱王。
而且,廣闊的地域,山川的阻梗,更增添了帝國中央政權實現政治統一的困難。權力重心偏於北方的統治王朝中央政權,為謀求統一而征戰,無論是南征或東伐,都不僅要派大軍長途跋涉,而且要籌措大量給養,並保證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前方。這往往是根本辦不到的事。即使武力暫時奏效,勉強統一,不管是駐重兵把守,或者是實施行政管理,都是一大難題。一旦撤軍,地方叛亂又起,中央政權遠離出事地區,鞭長莫及,無可奈何;待地方勢力坐大,權力已經鞏固,中央當局所派鎮壓之師卻姍姍來遲,反為所敗。結果隻是徒然助長地方分裂。
(3)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與外族入侵印度地處東、西方交通之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古代,它占據東、西方幾個文明發源地的中間;在近代,它是西方探查所謂新航路的重要一站。而印度的地形則為外族打開印度之門準備了必要條件:位於西北部興都庫什山的幾個山隘,如開伯爾、波倫和穆拉山口等,為從陸路入侵次大陸的外族提供了孔道;浩瀚的海洋,則給西方殖民者的舟楫炮艦以航行之便利。
資源富饒,經濟繁榮,優質的產品,金銀與珠寶等,為外族入侵者所垂涎;內部的動亂與紛爭,則給外族入侵者以獲勝的良機。於是在曆史上,一批批的外族便蜂擁而至,都想來分享這塊土地上取之不盡的財富。除原始雅利安人之外,還有波斯人、希臘人、大夏、安息與塞種人、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與莫臥兒人等,無一不是從西北部入山口經印度河而深入印度境內的。印度河與恒河之間的塔爾沙漠對印度人的防禦十分不利,因為它使印度無法調集北部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資源,以全力抗禦外族的侵略。侵入次大陸的這些部落、部族或民族,除了一些純屬掠奪成性者的騷擾外,大都在印度建立了各自的統治王朝。他們的王朝不管疆域的大小、統治時間的長短如何,但確實都是印度的王朝;他們的人民或為印度本地較高的文明所同化,或雖然保留原來的宗教、文化特征,但已融合於印度社會。總而言之,陸續進入次大陸的各族均成了印度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對印度曆史發展的進程起到各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