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度社會發展特征概述(2 / 3)

也有從海路來的入侵者。阿拉伯人早已注意西印度的一些富庶的港口,並曾於7世紀派出過一支軍隊襲擊孟買附近的塔納。然而,這時他們主要還是以商人身份來到印度的。15—16世紀葡萄牙人來到印度,情況就大為不同了,因為他們抱有明顯的侵略野心。繼之而來的還有荷蘭人、法國人與英國人。英國人統治印度近兩個世紀,但始終並沒有成為印度社會的一員,這是他們與前此的入侵者完全不同的。

長期的分裂割據,大小王國之間的互相爭戰,是全部印度政治史的一個重要特點。

印度有文獻記載的曆史,如以公元前1700年雅利安人入主次大陸為其開端,迄今已有近3700年了。雅利安人的各部落經過上千年的爭鬥與融合,到公元前6世紀才形成十六國爭雄的政治局麵,其後僅剩摩揭陀與居薩羅二雄並立,到摩揭陀吞並居薩羅時,這一時期的爭霸才暫告結束。大約與此同時,次大陸的西北部為波斯人所侵占;他們的勢力衰微後,公元前4世紀又有希臘人的大舉入侵。公元前324年,在反抗外族侵略的鬥爭中創立了孔雀帝國,它或許是印度第一個較為強大的統一國家,盡管當時它直接統治的領土仍然十分有限。這個王朝的強盛期約有一個世紀,阿育王的去世(公元前232年)標誌著帝國趨於瓦解。此後是更多的外族入侵,擾攘不寧的次大陸西北部,再次陷入戰亂之中。

中世紀時期的印度,曆史上也幾度統一。320年創立的笈多王朝,是這一時期最先取得的政治統一,它的興盛期大約一個世紀,超日王的去世(413年)預示著帝國開始走向崩潰。7世紀初曾產生過一個戒日王朝,它存在的時日不長,疆域也不能與前兩個王朝相比。在它滅亡之後長達五百餘年中,次大陸再也未能形成那怕隻是相對的政治統一。13世紀初(1206年)德裏蘇丹國的創立,使印度再次獲得統一,盡管它的蘇丹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外族入侵者。德裏蘇丹國雖有五個王朝繼起,曆時三百多年,但到第三個王朝——圖格盧克王朝的統治結束時(1413年),即已開始解體,它的興盛期也不過隻有兩個世紀。其後是戰亂、屠殺與劫掠,大小王朝林立,紛爭不止。16世紀初(1526年)莫臥兒帝國的創立結束了當時的混亂局麵,而奧朗則布之死1707年)卻又開始了新的一輪動亂。它的興盛期如同前一個朝代一樣,也是大約兩個世紀。此時的爭鬥與以往不同,因為西方殖民者插足次大陸,參與角逐,成為次大陸一種新的危險的侵略者。

近代印度共約兩個世紀。1757年英國殖民者擊敗孟加拉的納瓦布,從此走上攫奪政權之路。花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英國人趕走其他西方列強,先後打敗本地的各個封建統治者,鎮壓人民的反抗與起義,最終確立了英王的統治。印度再度統一,盡管它已淪為殖民地,被一個遠離次大陸本土的、與印度曆史文化傳統毫不相幹的外族所奴役。英國的殖民統治政權,從1859年英王治理印度起始,則還不到百年便壽終正寢了。

這樣簡要地勾畫印度政治史的輪廓,即足以說明印度的政治統一是暫時而相對的。甚至可以說,印度從來也沒有完全統一過。古代印度僅有孔雀王朝百年的統一史,中世紀印度統一的時間加在一起才五百餘年,近代印度也僅僅統一了上百年。而且,無論曆史上那種統一,都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礎之上的。一個新建的統治王朝,或挾其軍事優勢,或由於統治者的“雄才大略”,在大軍所到之處,地方封建主被迫表示臣服,從而形成某種暫時的統一。但隻要中央的權勢削弱,一遇機會,各地便紛紛自主,建立起獨立或半獨立的王朝。它們一麵與那個雖仍有其名、但已無其實的“中央”相抗衡;另一方麵,它們之間也不斷進行殊死的鬥爭,以謀求更大的權勢。與此恰巧相反,印度的戰亂與分裂則是長期而絕對的。孔雀帝國創立前二千餘年、崩潰後五百年,笈多帝國覆亡後五百年,印度的分裂令人觸目。德裏蘇丹國與莫臥兒帝國的後期,國家早已是分崩離析。英國人的統治號稱統一,但印度人民的反抗從未止息,而且還有大小土邦數百個,星羅棋布遍及次大陸,構成一幅奇特的印度政治地圖。

造成次大陸長期的分裂與動亂原因很多,諸如地理因素的影響(前文已經述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民族成分的差異(後麵將會述及),但也有人為的原因。這裏僅就後一點稍作闡釋。英國統治印度期間保留了數百個土邦,它們的總麵積釣為全印度的五分之二,總人口約為全印度的四分之一。一般而論,英國資產階級侵占印度,當以將它全部置於其統治權之下,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統一行政為最佳方案。因為這樣做,無論是行政管理,政區與政令的劃一;或者是經濟管理,交通、市場與稅收的劃一等,都對英國人有利而無害。但英國當權者卻不這樣幹,他們不強求全印度完全的政治統一,而是采取另一種方案,即保留相當一部分土邦作為英國的藩屬,讓它們生存下來,傳宗接代。然而須知,英國人保留這些封建餘孽,不是他們無力消滅它,也不是他們特別偏愛於它,英國殖民者的如意算盤,是人為地保持印度的分裂,使帝國主義當局能得心應手地實施“分而治之”之策,以鞏固它的殖民統治。

外部的種族、部族和民族不斷入侵次大陸,並在曆史上長期占據重要地位,因而造成外族主導、民族眾多和語言複雜,這也是印度曆史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

雅利安人是最早從次大陸西北部進入印度的,他們之對於當地原居民,當然是外部的入侵者。他們在這塊新遷入的土地上定居下來,創造了自己的文明,並成為這裏的主人。因此,他們盡管是反客為主,但從公元前1700年以來,畢竟已成為次大陸居民的主體。此外,從次大陸東北部進入印度的各族例如那加人,他們在東北部各邦定居生存,也已成為這些地方的主要居民。

在雅利安人之後,從次大陸西北部先後進入印度的還有許多族,如波斯人、希臘人、塞種人、匈奴人等。他們在印度曆史上的地位與作用也不盡相同。這幾次入侵促進了印度民族血統的混雜,在印度民族的血液中增添了新的成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印度政治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拉傑普特人,據一些曆史學家的看法,即認為他們是入侵印度的外族的後代。因為這些人是後來遷入的,所以他們迫切需要有某種古代譜係;又因為這些人是遷入後才成為統治種姓的,所以他們迫切需要把自己打扮成古代王室的後裔。然而不管如何,這一批又一批的入侵者部被同化,融合到印度民族的主體之中了。

進入次大陸的穆斯林並不屬於同一部族或民族,他們之中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和阿富汗人,突厥人,蒙古人或突厥化的蒙古人(莫臥兒人)等。由於他們先後在印度建立了較為強盛的王朝,各王朝的王族常與當地的統治家族聯姻,皈依其宗教信仰的人也不在少數,因而更加深了印度民族血統的混雜,在印度民族的血液中增添了更多新的成分。與前此進入次大陸的民族相比較,穆斯林入侵者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即他們始終保持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以及與之相關的道德規範、社會習俗、禮儀節慶和文化風貌等,從而在次大陸形成一個與固有的已經植根甚深的原來社會不同的社團。盡管人們並不否認,在幾個世紀的鬥爭相處之中,外來文化與固有文化之間必然會產生互相影響,或互相滲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但無可辯駁的事實依舊是,這是兩種在其實質上完全不同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