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自1982年開始撰編,書稿的大綱最初由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印度研究組擬定,邀請一部分同誌撰稿,1985年初完成部分編章,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有關專家鑒審。根據鑒審意見,需進行較大的修改。我們決定重新擬定寫作提綱,進行重寫。由於原撰稿人因種種原因(出國學習考察、工作調動等)有了變動,隻好重組寫作班子。在各位作者通力合作下,於1986—1987年底先後脫稿,經過幾個月的統修後,於1988年上半年全部完稿。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季羨林教授在百忙中撥冗通閱書稿,研究書名,並作序。此序深入淺出,言簡意賅,見解精深。是季先生的又一篇傑作。這無疑為本書增添了特殊的光彩,特向季老致謝。
本書涉及了印度許多有爭議的學術問題,其中包括印度社會演變的特點,社會發展遲緩的根源,古代社會性質與分期,殖民主義對印度社會的作用,資本主義的萌芽,當代社會性質及其特點,各曆史時期的文化特征,宗教對印度社會的作用,民族起源、構成與發展趨勢,工人階級、中產階級的特點與作用,大資產階級的性質與特點,農村各階級的構成與變化,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等等。對於這些問題,力求闡明看法,並加以論證。然而,這些看法,純屬作者一家之言,很可能是一孔之見,自然不足為據,意在拋磚引玉,求教於各方專家學者。
書稿雖經反複修改,但由於印度社會極其複雜,難以駕馭。要做到既能包羅萬象又能重點突出,並作出恰當的論斷,確非易事;而且由於作者人多,編章繁雜,文風各異,全書不免會有體例、格調不協調之感。由於水平所限,在資料、文字等諳方麵均不免會出現種種紙漏,祈望專家和讀者不吝指教。
葛維鈞、康紹邦、羅照輝、江亦麗、林添成、黃子都、莊友桂等同誌曾參與本書最初撰稿或提綱擬定工作,他們對本書付出過辛勤勞動,在此謹表謝忱。
陳峰君
198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