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東條英機為首的日本帝國軍方積極進行核大戰謀劃行動,包括支持東條英機的希特勒和德聯軍方都被蒙在鼓裏。
東條英機的陰謀進展的非常順利,他們成功的勸希特勒在日本擴大部署可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並且跟中華帝國軍方和德聯軍方內部的一批激進的軍方人員成功的進行了接洽。
不過,中華帝國和德聯對核武器的控製非常嚴格,想要單獨獲得核彈頭保管權的東條英機幾乎沒有可能性。盡管到達日本的幾個德軍導彈旅指揮官表示熱衷於核大戰,但他們不讚同將核彈頭交給希特勒保管,因為他們並不信任日本人。
同時,東條英機計劃在中華帝國國內引爆一顆核彈頭的行動也失敗了,他們試圖將一顆常規導彈彈頭偷運進中華帝國都沒能成功,中華帝國的海關檢查實在太嚴了,日本人甚至在體內藏一顆毒品進入中華帝國都不可能,根本不要將大塊頭的核彈頭運進去了。
行動失敗後,東條英機及時改變了策略,在中華帝國這邊沒法下手,於是將目標轉向德聯。
相對而言,德聯在這方麵的檢查力度就遠遠遜色於中華帝國了,因為德聯海關的工作人員實在太辛苦了,他們願意為多拿一筆錢而免檢一部分貨物入境。這在中華帝國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中華帝國本身的製度嚴格,檢查和監察機構盯得緊,同時中華帝國的生活水平高,工作人員以盡職盡責為生活樂趣,根本不會接受日本人的賄賂。
東條英機順利的在德聯境內打開了一條走私通道,於是核心計劃又回到如何弄到一顆核彈頭了。
終於,一個意外的機會降臨到了東條英機的頭上。
光華六十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希特勒在第一次外高加索戰爭中失敗後,不甘心失去裏海巴庫的石油,於是將目光標準了盛產石油的中東波斯灣地區。
波斯灣一直在中華帝國的控製之下,中華帝國在波斯灣擁有科威特領地和海外殖民地伊拉克。波斯灣的傳統大國波斯帝國也在中華帝國的控製之下,成為中華帝國的仆從國。
由於希特勒的反猶太政策在德聯體內一直存在,猶太人在歐洲生活艱難。中華帝國為了反製北約,於光華四十九年在中東地中海附近成立了猶太國家以色列,作為中華帝國的一個馬前卒牽製地中海對麵的德聯。
以色列國確實沒有辜負中華帝國的期望,在反德聯、反西方世界的陣線上一直是中華帝國的堅定支持者,成為中華帝國在地中海沿岸死盯德聯的一隻忠實的獵犬。
然而,中華帝國太過關注德聯了,隻想到猶太人對希特勒的仇恨,卻忘記了阿拉伯人同樣敵視猶太人。
以色列建立後,獲得了中華帝國大筆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成為中華帝國在中東繼科威特之後的第二支強大力量。
越來越強大的以色列很快遭到周邊的阿拉伯世界的敵視,尤其作為波斯灣的傳統帝國波斯帝國和埃及最為激烈。
起初中華帝國還可以向他們施壓,但隨著希特勒瞄準機會,大規模向波斯帝國和埃及輸出軍事技術和經濟援助,波斯帝國和埃及的軍力漸漸強大了起來,於光華六十年二月三日向以色列不宣而戰。
中華帝國不想失去以色列,又不想失去波斯帝國的石油和影響在埃及的蘇伊士運河,所以一開始嚴守中立。中華帝國認為以色列的力量足以應付埃及和波斯的進攻,讓他們打一架也許會消消火。
然而,戰況初期跟中華帝國的預料一樣,雙方打了個平手,但很快希特勒加大了對埃及和波斯帝國的軍事援助。於是中華帝國不得不在暗中增加對以色列的軍事支持。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仇恨遠遠超過了中德兩國的預測,雙方越打越激烈,越打越殘酷,甚至雙方都開始使用大規模的生化武器,造成無數平民死傷。
中華帝國和德聯都要求對方停止支持,但都不妥協。中華帝國威脅要向埃及和波斯帝國動用核武,德聯卻站到埃及和波斯帝國一邊,揚言若中華帝國對埃及和波斯動用核武,德聯也將對以色列動用核武。
中德兩國因猶阿戰爭摩拳擦掌,核大戰一觸即發。
四月七日,中華帝國地中海艦隊、紅海艦隊和波斯灣艦隊集結了三個航母戰鬥群,七百多架戰鬥轟炸機待命起飛。在波斯灣的科威特基地和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基地內的共計八萬中華帝國海軍陸戰隊精銳部隊整裝待發,準備參加進攻埃及和波斯帝國的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