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武人能做更多的事(2 / 3)

簡單一點,橫山對於西夏而言,其重要性就如同燕雲十六州對於遼國一般,進可攻,退可守,同時還是重要的農業、經濟基地。

而失去了橫山的大宋,在戰略上極度被動,鄜、延、環、慶、涇、原、秦、隴等州縣時刻處於西夏軍的威脅之下,由於機動性差不利救援,宋朝隻能分兵駐守,這大大增加了大宋的負擔。

如此,又給了西夏軍逐個擊破的機會,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這三場宋軍的敗仗,無一不是被李元昊利用機動性優勢以多圍寡而導致的。

在進攻上,宋軍的被動更為明顯——失去橫山這個然的前線補給基地之後,宋軍進攻西夏時隻能靠民夫負糧穿越七百裏瀚海進行補給,一旦後勤接濟不上,便隻能不戰自退。

兩國多年交戰之後,宋朝清楚的認識到了衡山地區的重要性,因此,自仁宗朝始,大宋便開始推行“構築堡寨、步步為營”的戰略戰術蠶食衡山地區。

今年年初,在劉法大敗了之後,童貫以種師道、劉仲武為將,分率鄜延、環慶兩路兵馬出肖關,進擊橫山。

一場曠世大戰之後,西夏軍大敗,野戰精銳被殲滅殆盡,橫山的絕大部分地區也被宋軍奪取。

仁宗時的範仲淹、韓琦、李憲和章楶他們埋下的種子,終於在徽宗朝時由童貫摘下了果實。

宋朝的橫山攻略取得了完美的成功。

這長達幾十年的戰略演變,每一次完善都是宋軍在付出慘痛代價之後所進行的調整和修正,而最終也證明了不斷完善之後的橫山攻略,對於西夏而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毀滅性打擊。

現在,盡管西夏的核心地區靈夏等地未受損失,但是橫山的丟失已經使西夏完全失去了地利優勢和戰略主動權,進可攻退可守的宋軍,隻需再加把勁,就可以兵入興慶府,滅了西夏。

所以,蔡仍宋夏之間必有一場國戰,雖然是違心之言,卻得到了蔡京的認同。

蔡仍突然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又道:“馬政等人去金國買馬,金使又來訪宋,侄如果沒有猜錯,官家應該是準備聯金伐遼了,所以宋遼之間恐怕也會有一戰。”

蔡京眼皮一抬,問道:“這事你是怎麼知道的?”

蔡仍答道:“這並不難猜,官家有這個心思也不是一年兩年了。”

是的。

其實,趙佶早就想要伐遼了。

三年前,趙良嗣(即童貫從遼國認識的馬植)給趙佶獻了聯金滅遼之計以後,趙佶就對收複燕雲開始動了心。

趙佶心想:“青唐地區陷入吐蕃已達三百多年,都能出兵收回,而燕雲落入契丹還不到二百年,趁契丹內亂之機,出兵將其收回,應該也是能辦到的。”

於是,趙佶就將他的兩個重臣蔡京和童貫找來商量此事。

童貫當時的意思是,如果遼國確實如趙良嗣所,已被女真搞得滅亡在即,那麼大宋單獨出師北伐,一舉收複燕雲,也未嚐不可。

而蔡京當時的態度則比較謹慎,他認為,目前遼國的情況還不是十分清楚明朗,僅憑趙良嗣的一麵之詞,就匆忙決定出兵,有草率之嫌,應令河北、河東邊防帥臣進一步探聽遼國的動靜虛實,摸清情況後再做主張。

後來,雄州知州和詵接到趙佶的密旨後揣測,朝廷可能要對燕雲有所圖謀。

於是,和詵不惜重金,多方招納遼國豪俊之士,大力搜集遼國各種情報。

不久,有個遼國商人獻給和詵一張燕山地圖,燕京地區的山巒平原,森林河流,大道路,城鄉村鎮等,俱在其中。

和詵如獲至寶,親自赴京,將地圖呈給趙佶。

趙佶將這張燕山地圖懸掛在崇政殿裏,時常癡癡地端詳。

這樣一來,收複燕雲故地的願望,便在趙佶心中日益強烈起來。

又過一段時間,趙佶接到河東路代州守臣王機的奏章,遼國應州知州王師中率領全家來到代州投誠。

趙佶大喜,立刻令王機派人護送王師中一家速來京師赴闕。

也是在延慶殿,趙佶接見了王師中。

問及遼國當時的情況,王師中的法與趙良嗣基本相同。

趙佶讓王師中談談對“聯金滅遼、收複燕雲”戰略構想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