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武人能做更多的事(3 / 3)

王師中認為這是一個好戰略,他:“現在遼國已日薄西山,而女真恰好相反,如日出東方。大宋若能抓住遼國內亂的這個時機,收複燕雲易如探囊取物,而聯金滅遼,必將加速這一進程,實乃上策。”

後來,遼國易州淶水人董龐兒聚眾起事,攻陷城邑,聲勢浩大。

不久,董龐兒派人來宋,送來降表,表示願意歸順大宋,在降表中,他自稱“撫宋破虜大將軍董才”,決心攻取燕雲舊地,報效大宋,並請求大宋出兵支持。

當時,蔡京和童貫都建議趙佶接納董龐兒。

蔡京認為,借助於遼人之手收複燕雲,乃是上上之策,董龐兒起事,就是一個絕好機會,不可錯失。

童貫則主張,以支持董龐兒為由,直接出兵北上,收複燕雲。

趙佶於是同意招納董龐兒,並且許諾:如果董龐兒能助大宋收複燕雲,日後可以封其為燕王。

蔡京遂令有關部門,秘密給董龐兒的軍隊製作戰袍冠帶,一旦接收了之後,就將他們納入宋軍的編製。

那些日子,趙佶很興奮,他命令童貫從中央禁軍之中抽調一部分精銳組成前軍,同時,令河北各路做好戰時後勤保障準備,還計劃以換防之名,將西軍主力秘密開往河北邊境集結。

不久,北伐前軍從東京悄悄出發——童貫計劃率北伐中軍於三月上旬出動。

時任知樞密院的鄧洵武,聞訊後,急忙入宮,請求麵聖,還沒等獲準,他便風風火火地直接闖進了崇政殿,將一篇強烈反對伐燕的奏章《北伐問目》直接交給趙佶,並請求趙佶命蔡京前來當麵討論。

鄧洵武的這篇奏章篇幅很長,一共陳述了二十七條有關北伐利害的事項,而且每一條都詳加注釋。

如“出師無名”這一條,他注釋:依靠宋遼盟誓,百年以來,兩國之間從沒發生過戰事,現在忽然要出兵伐遼,毀掉盟誓,為什麼呢?用什麼理由來告知下百姓?又用什麼理由去告知遼國?出師無名。

奏章結尾,鄧洵武深情的寫道:“官家,請您審視一下今日之朝廷,謀議之臣,有比得上趙普的嗎?將帥之良,有比得上曹彬和潘美的嗎?甲兵之精,能比得上開國之初嗎?那時,以太宗之神武,趙普之謀略,曹彬、潘美之大將,百戰百勝,征伐四方,而唯獨對於燕雲,幾次進攻都以失敗而告終。那時不行,今日就行嗎?且不可輕言出兵。百年盟誓,一朝棄之,誠恐兵革一動,中國昆蟲草木皆不得而休息矣!”

看完了鄧洵武的奏章,趙佶不禁動搖了:“出兵北伐,是不是有些操之過急?”

趙佶又心想:“契丹不同於吐蕃,也不同於西夏。契丹是一個草原帝國,它當年橫掃整個草原,所向披靡,一旦他們攻入中原,興許就會踏碎山河啊!”

趙佶把他的顧慮跟蔡京了,並道:“違背祖宗盟誓,恐怕要招致不祥,還是停止北伐吧。”

趙佶突然決定停止北伐,這讓蔡京大吃一驚,他心想:“官家這簡直是在拿打仗當兒戲,哪有兵都已經出了,馬上就要打響國戰了,再臨陣反悔的?”

那邊都已經準備開戰了的童貫,也沒想到,趙佶會突然變卦,於是親自快馬加鞭回到東京汴梁城,勸趙佶回心轉意。

可那時,趙佶已經傾向於再等等再看看了。

於是,收複燕雲一事,就被擱置了下來。

實話,那時北宋如果出兵,機會還是很大的。

因為那時正好是,遼國境內盜匪蜂起之時,金軍也打得遼軍節節敗退,更為關鍵的是,那時北宋的經濟正處於巔峰時期、宋軍也可以一戰,經得起一場大戰,哪怕是國戰。

隻可惜,因為趙佶猶豫不決,北宋錯過了一個收複燕雲的好機會。

現如今,隨著遼國的局勢進一步惡化,甚至已經露出了亡國之態,趙佶又動了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念頭,並且已經開始跟金國搭上線了。

聯金滅遼一事,是個秘密,但其實隻要地位到了一定程度,就多少知道一點。

換而言之,這其實已經是一個不是秘密的秘密了。

所以,蔡京也沒揪著蔡仍是怎麼知道聯金滅遼的一事不放,而是好似很隨意的問蔡仍道:“這事你怎麼看,你同不同意聯金滅遼,收複燕雲十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