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道:“依蔡仍所立之功,可累次從敦武郎升到武功郎,連升十二級,但臣覺得,官家可以示蔡仍以恩,再為他多升一級,特許他進入橫行副使(諸司副使中的第二級,一般不作武階官升遷之必經梯級),另外可將他所統領的金吾衛升為金吾軍,許他擔任一統領,統領金吾軍,繼續為官家剿滅宋江叛匪。”
老實,依照蔡仍所立之功,這個賞賜並不過分。
而且,就算是連升十三級,蔡仍仍然隻是一個從七品的武官,根本不值得趙佶為之費心。
不過——
趙佶還是挺重視蔡攸這個玩伴的意見的,他依稀記得蔡攸曾想過要磨練一下蔡仍,因此,他扭頭問蔡攸:“愛卿,你覺得蔡仍能擔此職務嗎?”
當初蔡攸之所以不同意蔡仍直接統建一軍,主要是愛惜他自己的羽毛,不想將來受蔡仍的連累。
如今蔡攸已經用實際行動向趙佶證明過了他的“大公無私”,這種情況下,趙佶再想升賞蔡仍,可就跟他蔡攸無關了,他又何必枉做人呢?
再者,百香居兩成的股份,蔡攸也不能白拿啊。
所以,蔡攸道:“臣原以為六弟隻是胡鬧,並無統兵之能,怕他誤了官家的大事,所以才想打磨一下他,讓他放棄武途重歸文途,現在他已經證明了自己確有統兵之能,如此,他從武也好,正好可以為官家守土安邦,至於高太尉所的升賞,微臣覺得也還算合理,畢竟六弟他是今科進士,如不是棄文從武,他早就是從七品的官員了。”
見蔡攸也不反對,趙佶又看向王黼。
王黼此人雖然毛病多多,但畢竟是宰執之臣,未來還將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因此,他結合蔡仍的年紀,覺得不該如此升賞蔡仍,要知道,賞無可賞,封無可封,最後就隻能有兩個結局,要麼趙佶賜死蔡仍,要麼蔡仍造趙佶的反,所以,在王黼看來,不論是為了大宋,還是為了蔡仍,都不該如此升賞蔡仍。
可王黼剛想張嘴將他的理由出來,不遠處的梁師成突然不著痕跡的擺擺手,示意王黼不要攪了蔡仍的升賞。
王黼見此,將已經到嘴邊的話又咽了下去,改口道:“有功賞,有過罰,方能讓人信服。”
三個重臣全都同意了,而且這真的隻是一個從七品的武官完全不必趙佶這個皇帝費心,所以,趙佶不再猶豫,道:“那就依高愛卿所湊,升蔡仍為右武郎,賞蔡仍閤門宣讚舍人,金吾軍統領,另外,賞蔡仍兵甲一幅、好馬一匹、銀絹二十匹。”
右武郎和金吾軍統領沒什麼可的,一個是武官第三十四階(相當於後世的軍銜),一個是實權,也就是統領一軍(即兩千五百人)的武官。
而這閤門宣讚舍人則為閤職,武階官加閤職意味是可擔重任的優秀後備人才,也就相當於重點培養對象。
從趙佶給蔡仍的封賞上不難看出,趙佶也很看好蔡仍,至少是在高俅、蔡攸、王黼的推崇下,趙佶很看好蔡仍。
僅十幾日,封賞就到了蔡仍手上,金吾軍的將士歡呼雀躍,隻有蔡仍還算平靜,甚至臉上都沒有多少喜色。
眾將不解,問之。
蔡仍答道:“我在等你們的升賞。”
眾將恍然大悟:“原來將軍不以自己升賞而喜,卻為我等升賞未至而憂。”
這讓眾將更加敬服蔡仍。
又過數日,金吾軍將士的升賞陸續全都下來了,蔡仍的臉上終於開始有喜色。
等到蔡仍最期盼的允許蔡仍自己招兵擴軍的命令下來了,蔡仍的臉上才真正掛滿了笑容。
伴隨著升賞一塊下來的,還有繼續剿匪的命令——樞密院命令曾孝蘊和梁方平率領剿匪軍北上,與河北禁軍一起徹底剿滅宋江義軍。
而金吾軍雖然從營升級為軍,但仍然隸屬於剿匪軍序列。
隻不過,金吾軍剛剛才經曆過大戰,又要招兵擴軍,因此,並不在先發序列當中,屬於應急部隊——增孝蘊、梁方平等人甚至不想再叫金吾軍出戰了,按他們的法是,也給其他人一些立功的機會。
因為蔡仍大方會做人,剿匪軍的上下皆承蔡仍的情,最不濟也不好意思拂蔡仍的麵子。
因此,蔡仍跟增孝蘊和梁方平請示,左右金吾軍暫時也沒有戰事,便想繞道去相州一趟,去那裏招些能打的相州兵,增孝蘊和梁方平隻是稍稍一商量,也就同意了。
得了增孝蘊和梁方平的同意之後,蔡仍很快便率領金吾軍開拔,直奔嶽家軍的搖籃相州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