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既傷害了蔡京的自尊,也破壞了朝廷的製度,引起蔡京極大的不滿,兩人之間的關係開始出現裂痕。
大觀三年五月,趙佶念及童貫在西北開邊戰功顯赫,下詔授予童貫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是一個顯示皇恩和崇高社會地位的榮譽官銜。
對於這個詔命,蔡京堅決反對並且拒不執行,他忿忿而言:“童貫是一個宦官,讓他擔任節度使都有些過分,怎能再授予他使相呢?”
蔡京的強硬態度,讓趙佶感到很惱怒。
皇權又一次遭到挑戰。
童貫聽此事後也非常生氣,他暗中秘密聯絡禦史中丞石公弼、侍禦史張克公等大臣,上朝彈劾蔡京,他又鼓動郭信進宮對趙佶:“太陽中出現了黑子,主在斥退大臣,否則不詳。”
郭信在太史局任職,趙佶任端王時,他曾預言過“王當有下”,因此,趙佶對他的話比較信服。
趙佶又產生了罷相之意。
蔡京屢次進宮求見,均被趙佶拒之門外。
蔡京何等聰明,如何能不明白趙佶想罷免他?
於是,不久之後,蔡京上表主動請求辭去相位。
趙佶很快同意,讓蔡京再次擔任閑職中太乙宮使。
又過不久,趙佶進升蔡京為楚國公,令其致仕,仍提舉編修《哲宗實錄》,每月初一、十五上朝。
這是蔡京第二次罷相。
蔡京這第一、第二兩次罷相雖然背景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因為出現了“變”。
古人認為,出現變,就意味著朝政有缺失,作為總領朝政的宰相理應承擔責任,要麼直接罷免,要麼引咎辭職。
其實,這隻不過是朝廷政治鬥爭的一個借口罷了。
蔡京兩次被罷相,本質原因是相同的,都是蔡京以相權冒犯了趙佶的皇權。
自宋神宗以來,北宋政壇已經形成了一切權利都屬於皇帝的局麵。
蔡京竟公然挑戰這個局麵,趙佶豈能容忍?
年輕時的趙佶,其實政治頭腦很精明,他很善於運用政治手腕,他要牢牢掌控最終決策權,他想將大臣玩弄於股掌之中。
而第二次罷相之前的蔡京,所追尋的是這樣一個理想局麵,即相權與皇權共治下。
這也是封建時代儒家知識分子的一貫夢想與追求。
然而,趙佶卻不這樣想,他認為,相權是為皇權服務的,相權不能對抗皇權,所以,他既要利用蔡京的才能為他自己服務,又要適時打擊一下蔡京的氣焰,給蔡京一點顏色瞧瞧。
而打擊蔡京,實質上就是打擊蔡京所掌控的相權,趙佶的目的是給滿朝文武顯示一下皇權至高無上的權威。
趙佶要讓滿朝文武明白:朕可以給你高官厚祿,也可以讓你什麼都不是,甚至身敗名裂傾家蕩產。
到了此時,蔡京終於明白,相權在皇帝眼裏隻是皇權的附庸,自己所要服務的對象不是大宋王朝,而是大宋皇帝趙佶。
這年蔡京已六十三歲。
這年冬,蔡京正式辦理了退休手續,他以為自己從此可以告別政壇了。
雖然已經下台,但因為對蔡京的忌憚,蔡京仍不斷遭到政敵的攻擊。
蔡京被迫離開東京,到杭州居住。
如果蔡京從此退出政壇,在杭州頤養年,那麼,蔡京或許就不會被明代《水滸傳》塑造成一個奸臣形象,或許也不會被太學生陳東列為“六賊”之首成為北宋滅亡的替罪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