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班師還朝(上)(1 / 2)

隨著蔡仍越越多、越越深,宋江漸漸聽出了一個問題——蔡仍隻農民起義的弊端和局限性,卻絕口不提解決之法。

宋江忍不住問道:“蔡將軍如此了解民變的弊端和局限性,想必有解決之法吧?”

蔡仍笑道:“宋大頭領想問的是如何防止民變嗎?這太簡單了,民眾隻要能活得下去,隻要沒有人觸犯他們的生存底線,他們是絕不會起來反叛的。”

宋江哪裏會關心如何防止農民起義,他想問的是農民起義怎麼才能成事?

可這話,宋江又不太好問出口,尤其是在這個場合。

而蔡仍又開始跟宋江談如何治理下。

如此一來,宋江就更跟不上蔡仍的思路了。

慢慢的,宋江終於意識到,僅僅靠他自己,是不可能推翻趙宋的,就算能推翻趙宋,他也沒有機會取趙宋而代之。

終於,一行人來到了兩軍的邊界線。

蔡仍這才回過頭看著跟了自己一路的吳學究等人,笑道:“諸位不必再送了,相信用不了多久咱們還會再見的。”

宋江沉吟了一會,也發話了:“你們不必擔心,隻要你們守住五馬山,我就不會有事,我走以後,山上之事皆由吳學究和盧俊義商量決定……”

蔡仍也沒阻止宋江安排後事,而是大大方方的等宋江全都安排好了,才一伸手,道:“宋大頭領請吧。”

宋江笑道:“蔡將軍請。”

爾後,蔡仍和宋江就像好友一塊去踏青一般,並轡而行,一塊走向官軍一方。

守衛邊界的董誼,如臨大敵一般,率領上萬人馬將蔡仍一行接應了回來,再然後目送吳學究和盧俊義率領宋江義軍回山,根本就沒理之前蔡仍讓張俊轉達的可以趁機掩殺宋江義軍這一茬。

實話,宋軍和宋江義軍誰勝誰負,蔡仍一點都不關心。

因此,對於董誼的選擇,蔡仍也沒什麼,還謝他接應自己回來。

徹底離開了宋江義軍的勢力範圍,蔡仍也是暗鬆了一口氣,然後更加自如的跟宋江大談治國之道。

在此之前,蔡仍從未跟嶽飛等金吾軍將士談過治國之道,因此,在嶽飛等金吾軍將士看來,蔡仍與尋常的武官沒什麼區別。

直至今時今日,嶽飛等人才知道,蔡仍為什麼會有“文能提筆安下,武能下馬定乾坤。”之名。

這也讓嶽飛等人更加佩服蔡仍,甚至是崇拜蔡仍。

宋江倒沒有崇拜蔡仍,但通過蔡仍露出的冰山一角,讓宋江徹徹底底的看出來了,當初他發動起義有多衝動,進而開始迷惘……

突然!

遠處傳來了戰馬奔騰的聲音。

蔡仍等人停了下來。

不多時,蔡仍等人就看見王宗濋等人打馬飛奔而來。

見此,蔡仍笑著跟宋江道別:“我隻負責建立招安的對話通道,具體的招安事宜,自有人與你談,咱們後會有期。”

……

蔡仍到做到,將宋江移交給了河北招討司之後,他就回張良山了,對於如何招安宋江一夥,他是隻字不問。

在這期間,蔡仍親自去趙縣招募了一千五百多名新兵,將金吾軍補充完整,順便還又私自擴充了一個指揮的人馬,使得金吾軍的總人數達到了三千五百人馬。

再加上之前蔡仍從黃潛善、梁方平等人能勒索的人員、戰馬、戰略物資。

金吾軍的整體實力,不僅沒有後退,反而又增強了不少,甚至蔡仍如果願意,可以將金吾軍直接變成馬軍。

這樣的實力,就是在素以能征善戰著稱的大宋西軍當中,其實都不多見。

從蔡仍的種種舉動上,也不難看出,蔡仍是真心不想管招安宋江義軍的事。

可有時候事情往往就是這樣,蔡仍越不想管招安宋江義軍的事,招安宋江義軍的事就越是找到了蔡仍的頭上。

七月末,朝廷突然給蔡仍下了一道聖旨。

“敕曰:忠孝之家,庭訓早膺乎節義繩武之胤堂諭切凜乎綱常,光前無沗,貼後有方,爰申疏爵之榮,用章式穀之報。爾仍言,乃先少保之子,英資俊爽,膽識超人,獨闖五馬擒捉匪首顯體國之忠,茲以覃恩,加贈爾為右武大夫濟州觀察使,錫之敕命於戲,麟趾超群,青鎖彰義方之訓,班衣煥采,紫宸表餘慶之光……”

無疑,這是一道升蔡仍官職的聖旨。

隻不過——

有兩點是蔡仍萬萬沒想到的:

首先、蔡仍萬萬沒想到,升自己官的聖旨會下來得這麼快,要知道,七品以上的武官升職可不是那麼容易下來的——右武大夫以上屬於“橫行”,它的授予,必須頒布特旨才行。屬於皇帝親自掌控的、中央管理的高級武官。武官由武功大夫升遷橫班是一道最大的坎,對應著身份與地位的巨變。因此,武官升這一步,要經過更多的考核,甚至有可能會得到皇帝的召見,然後才被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