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超擢(求訂閱!)(1 / 2)

“官家,蔡仍值此關鍵時刻立此大功,不能不重賞啊。”

也不知道怎麼就這麼巧,高俅話音一落,同樣得到前線大捷消息的王黼、蔡攸、鄭居中、李邦彥、白時中、張邦昌、薛昂、方瓊、範致虛等人也來到了垂拱殿。

聽高俅為蔡仍請賞,童貫一黨如今在北宋朝廷的話事人,也就是刑部尚書範致虛,立即出言阻止道:“陛下,不可如此啊!”

高俅看了範致虛一眼,道:“蔡仍值此關鍵時立此大功,難道不當賞嗎?”

範致虛道:“非是蔡選鋒使不當賞,而是此賞當由江、淮、荊、浙等路宣撫司來衡量申報,再由吏部和兵部來核實,最後再交由官家定奪,而不是現在這樣跨過江、淮、荊、浙等路宣撫司和吏部、兵部,直接就交由陛下來定奪,如此,既違背升賞規矩,又使江、淮、荊、浙等路宣撫司和吏部、兵部失去威信。”

高俅一聽,道:“高俅也想此事由江、淮、荊、浙等路宣撫司申報,可江、淮、荊、浙等路宣撫司現在在哪?”

不等範致虛回答,高俅就自問自答道:“他們現在還在大名府督促西軍出兵,等他們到秀州城,最少半個月過去了,再核查功勞,然後層層上報,怕不是得一兩個月時間,這麼長時間朝廷都對前線立了大功的將士毫無表示,誰肯賣力為朝廷平叛?進而就會坐失平叛的大好良機,如此就有可能釀成不可挽救的後果!”

高俅衝趙佶一拜在地,道:“官家,有功不賞,有過不罰,向來是帶兵大忌,臣以為,蔡仍值此關鍵時刻立此大功,不僅要賞,而且必須是重賞,否則誰肯奮力為咱們大宋而戰?”

範致虛道:“蔡選鋒使值此關鍵時刻立此大功,當然要重賞,不過,蔡選鋒使之所以能立此大功,那是在江、淮、荊、浙等路宣撫司領導下立的,那是童宣撫運籌帷幄的結果,童宣撫對於東南,要下一盤大棋,陛下既然將東南交給童宣撫全權處理了,那咱們這些局外之人,就切不可在此關鍵時刻,胡亂插手,壞了童宣撫的剿匪大計,否則,出了問題,誰來擔負這個責任?”

蔡攸聽言,遞了個眼色的給吏部尚書白時中。

白時中立即出列道:“如今江、淮、荊、浙等路宣撫司都還未南下,與此戰有何關係?而且,據我所知,當初蔡觀察南下之際,曾與童宣撫有一約,若蔡觀察順利搶在叛匪之前占領金陵等沿江一帶,就許蔡觀察便宜行事,所以,此戰,與江、淮、荊、浙等路宣撫司和童宣撫的關係不大,是蔡觀察部中央禁軍行軍果斷、出擊及時、驍勇善戰,才取得了這場關鍵一戰的勝利。”

白時中又衝趙佶一拜,道:“製度是製度,但陛下有奪情獨斷之權,如今在江、淮、荊、浙等路宣撫司和童宣撫還沒有南下之際,隻有陛下親自賞賜蔡觀察及金吾軍將士,才能鼓舞前線的將士,才能鼓舞咱們大宋現在低落的士氣。”

白時中此言算是到了趙佶的心坎裏去了。

一直以來,趙佶最討厭的就是祖製,不,應該他討厭一切限製他的東西,他喜歡自由自在,他喜歡唯我獨尊,在他的觀念中,大宋的一切都要服從他的意誌,不論是相權,還是兵權,都得服從他的皇權。

所以,範致虛剛剛其實已經觸犯到了趙佶的逆鱗——在危急時刻,他可以讓童貫代他行使一下皇權,但他的臣子必須要清楚的明白,那隻是在情急之下的權宜之計,並不代表童貫真是皇帝,這是絕不可以含糊的!

因此,趙佶開口道:“此事不要爭了,事急從權,如今東南的形勢可謂一日三變化,等到童愛卿到秀州,可能蔡愛卿都已經將杭州收複了,所以,此事不能等,當速賞、重賞!”

不等範致虛再話,趙佶就問白時中:“依蔡愛卿此次所立之功,當如何升賞?”

白時中道:“當升中侍大夫,至於如何賞賜,官家可酌情定奪。”

眾人一聽,全都是一陣震驚!

中侍大夫,又叫景福殿使,武官第七級,正五品。

這已經是武官能達到的最頂尖的高官之一了。

蔡仍隻要再升六級,就能達到武官的最高一級——太尉。

而且,別忘了,這隻是正常升官,不是趙佶想給、並且已經出口的重賞——趙佶既然已經發話了,那麼,金口玉言,最起碼也得在這個基礎上再升三級。

這樣一來,蔡仍就會升到武官第四階——宣正大夫。

雖宣正大夫也是正五品,但這個級別的武官,在整個大宋,都不會超過二十個。

得再形象一點,陝西六路的那些帥臣(即諸路安撫司的長官),也最多不過這個級別。

再考慮到蔡仍才二十歲的年紀,趙佶都不禁有些遲疑了,不知道該不該揠苗助長?

這時,兵部尚書方瓊出列,道:“我大宋如今能戰之將,尤其是統兵大將,無不年過五六旬,有甚者,已年過六旬、七十,待這些能戰之將老去,何人來率領大宋百萬大軍守衛咱們大宋,何人來率領咱們大宋百萬大軍為咱們大宋開疆拓土,所以,陛下,是時候培養年輕的統兵大將了,而蔡觀察,已經充分證明過了他自己的才幹,臣覺得可以重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