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臘並不甘心他費盡千辛忘苦、曆盡千難萬險才繳獲的寶物全都被金吾軍奪去了。
因此,方臘先後三次派大軍來攻打杭州灣,最後一次甚至還是他自己親領大軍來的,企圖搶回他丟掉的那幾千艘船,最不濟也要搶回那幾百艘裝著寶物、物資的大船。
可方臘哪裏知道,李寶一查到那幾百艘大船,就立即將之封存了,然後與劉錡、嶽飛一商量,便由李寶親率兩棲軍將蔡仍反複強調要的所有船隻和船匠都送回後方去了。
換而言之,就算方臘能奪回杭州灣,也絕不可能拿回他那些寶物、物資了。
更何況,劉錡、嶽飛等人又怎麼可能讓方臘奪回杭州灣?
三戰!
劉錡、嶽飛三次擊潰了方臘義軍,共計:擊殺、擊傷了上萬方臘義軍的將士,俘虜了近兩萬方臘義軍的將士。
如果不是因為要固守杭州灣這個橋頭堡,這個戰果一定會更大。
試了三次,方臘終於不甘的放棄了搶回他的寶物和物資,一心堅守杭州去了。
有了方臘的數千艘船,蔡仍的十幾萬人馬和戰俘其實可以一次就到杭州城。
但蔡仍並沒有這麼做,他隻是將金吾左軍和金吾右軍以及參謀部(包括蔡仍不放心的人)調去增援杭州灣,然後帶著親衛軍、兩棲軍、金吾後軍押運戰俘來到了舟山島。
在舟山島,蔡仍讓宋江等人繼續政治教育俘虜和甄選適合加入金吾軍的人,並派人加以訓練,而他本人則帶著一營親衛軍、一營兩棲軍直奔台灣而去。
現在的台灣還隻是一個不毛之地。
嗯……用不毛之地來形容其實也不恰當。
島上其實還是有一些原住民的。
這些原住民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他們就是高山族的祖先),屬於馬來人種。
不過這部分人實在是太少了,可能連一千都不到。
關鍵是,他們應該不懂戰爭手段,隻會像野獸一樣,憑著簡陋的武器和個人勇武作戰。
蔡仍相信,兩營人馬應該完全夠解決他們的。
另外,澎湖上還有一些漢人。
不過——
蔡仍的此行的目標不是澎湖,可以暫時不用考慮澎湖上的漢人。
而且,澎湖上的漢人也不多,多也就一兩萬,根本不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因為人口實在是太少,以至於北宋根本就沒有心情管這裏。
(一直到大幾十年後的十二世紀中葉,南宋才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後來的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戌守,大陸和台灣的聯係日漸頻繁。)
台灣海峽最窄處——從福建平潭島到新竹,直線距離大約是一百三十公裏。
這段看似不遠的距離,中間相隔的海道卻是很難跨過的險,被人稱之為“黑水溝”。
黑水溝,是澎湖水道的俗稱。
澎湖水道流速最急,深不見底,海水顏色如墨染般,故稱黑水。
若從廈門到台灣,必經“大洋”;
若選在澎湖中轉,由澎湖到台南鹿耳門,則必經“洋”。
大洋和洋,導致東西兩向橫跨海峽十分艱難,更因水深無法下錨固定,風帆船必須順風急行,若來不及通過,便會被海流卷走,迷失方向。
故有:“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通俗點就是,大約是平均十人中,就有六個會死在海上,隻有三個能平安到達,最後一個轉頭放棄渡海。
不過——
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在蔡仍帶來的人的身上。
首先,出現這種情況的船,大多都是那些舢板人力木船,而蔡仍的船都是大船,這個時代最好、甚至是超越這個時代的大船,過黑水溝時,一口氣就衝過來了。
其次,蔡仍當年服役的時候,主攻的就是東南近海,可以,閉著眼睛,蔡仍都能摸到台灣去。
如此,到台灣,對蔡仍他們來,並不難。
蔡仍他們碰到的最大的麻煩是疾病。
亞熱帶、熱帶的溫暖濕潤氣候,使得區域性的傳染病和風土病較北方更為嚴重。
蔡仍率領親衛軍和兩棲軍、金吾後軍以及一眾隨行人員登陸台灣不久,就陸陸續續有三分之一病倒了。
幸虧,蔡仍早就知道此時台灣的瘴氣厲害,而將王繼先、陳進姑以及醫護營帶來了,並且還帶來了大量的藥材。
另外,蔡仍還給來人灌輸後世的衛生知識,像必須喝開水,飯前便後必須洗手,等等……
如此這般,蔡仍等人才勉強在台灣島站住了腳。
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產又是以整個勢力的生產力為基礎的,因而經濟實力非常重要。
“國貧兵弱,戰則不勝,守則不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