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仍城(求訂閱!)(2 / 2)

“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

“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彈,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

戰爭於物資而言,耗費巨大,國弱民貧,戰爭就難以為繼。

因此,強軍首先要發展經濟,要想打敗敵人,首先要在物質財富上超過敵人,“為兵之數,存乎聚財……是以欲王下,財不蓋下,不能王下”。

另外,欲王下,必須“國富而粟多”,“眾民、強兵、廣地、富國,必生於粟也”,“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隻有糧食充足,軍隊才可守可戰,“有蓄積則久戰而不鼠”就是這個意思,相反,如果軍隊糧食不充足,“兵弱而士不厲,則戰不勝而守不固;戰不勝而守不固,則國不安突”,糧食在戰爭中的作用至關重要,要做到在物質財富上勝過敵人,最根本的還是要加強農業生產。

很多人認為,想要糧食還不簡單,搶就是了。

這其實大錯特錯。

先不,不一定真能搶到,尤其是在災荒年間,想搶到夠數十萬大軍以及更多的屬民吃的東西,談何容易?

退一步,就算能搶到,也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能搶到,關鍵是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能搶夠。

而人隻要有一兩吃不上飯,甚至隻要一兩頓吃上不飯,都有可能會發生暴亂,進而斷送大好形勢。

台灣的南部地區乃是熱帶季風氣候,極為適合耕種,在這裏種植水稻,一年兩熟一點問題都沒有,甚至都可以一年三熟。

蔡仍之所以選中台灣作為自己的大後方、自己的根據地,很大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台灣可以成為一個產糧基地。

勉勉強強的將台灣考察完了之後,蔡仍一發狠,在西部廣袤的大平原上放了一把大火燒荒。

這把大火整整燒了三三夜,在島上燒出上千平方公裏的白地。

(剩下的地方可以邊發展、邊燒。)

也不知是不是因為李衍放的這把大火的原因,白地上的瘴氣竟然沒那麼厲害了。

之後,蔡仍派李寶回去,將舟山島上的人全都接到台灣來。

在這期間,蔡仍親自挑選了一個適合的地方規劃了一座城市。

數日之後,李寶帶著舟山島上的人到了台灣。

這些人對這個世外桃源充滿了好奇,更震驚蔡仍能找到這麼一個地方。

蔡仍沒有時間讓這些人好奇,甚至都沒有時間讓這些人適應,就領著他們在他燒出來的白地上開始種植他早就讓人準備好的占城稻。

占城稻是出產於中南半島的高產、早熟、耐旱的稻種,引入北宋已經有些年頭了,並迅速在江南地區推廣。

占城稻以其原產地位於後世越南中南部的占城為名。

它的有幾個特點:

一是耐旱。

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

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五十餘日。

四是占城稻與晚稻配合在一些地區還可成為雙季稻使穀物產量大為增加。

蔡仍相信,有台灣這個寶地,再加上占城稻,隻要給自己三五年時間,自己一定能攢夠逐鹿下的糧食。

除了讓人開始種田以外,蔡仍也讓人開始為仍城(蔡仍為台灣島上的第一座城市命的名)奠基、興建港口和船塢。

城市不用了,那將是台灣島上的人生存的基礎。

港口更不必,今後台灣島上的人必須通過這裏與外界接觸,蔡仍也懶得費事,直接就在後世的真愛碼頭附近找了一個合適的地方開始建可持續發展的碼頭。

至於船塢,那不必,那是蔡仍的野心、雄心,怎能不大力發展?

而且,台灣島這裏擁有數量龐大的適合造船的樹木,有些樹木高可達五六十米,船匠們甚至還發現了幾棵高達七八十米的兩千多年的大樟樹,用它們甚至都能造寶船。

隻不過——

造船所用的龍骨不是一兩年就能準備好的,所以,蔡仍想要寶船,還得等。

總而言之,蔡仍在台灣島這裏大力發展,致力將其打造成自己的大後方、自己的根據地、自己的退路。

然而可惜的是,蔡仍能在台灣島待的時間畢竟有限,他還有東南那一大攤子事不能撒手不管。

蔡仍隻能將台灣島交給自己的四個女人王三娘、梁紅玉、方百花、陳進姑,並幫四女每人組建一隻五千人馬的軍隊。

另外,蔡仍又將趙鼎、宋江、張愨和一大批蔡仍親自選出來的對自己忠心耿耿的文人留給王三娘四女。

為以防萬一,蔡仍還將親衛軍和金吾後軍留給王三娘四女。

三月末,蔡仍率領兩棲軍回到杭州。

此時,杭州的形勢已經發生了翻覆地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