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八月。
童貫率大軍戡亂取得勝利,凱旋而歸。
方臘被俘,被帶回京師淩遲處死,頭顱被割下來掛在東京城門樓上示眾三。
因戡亂有功,童貫升為太師,譚稹加節度使,而蔡仍因為要收尾善後,還得些時日能歸,升賞之事也暫時未定。
童貫回京了之後,愕然發現朝廷又設置了一個應奉司,收取花石如故。
童貫懵了,將門客找來,方知這是怎麼一回事。
童貫連夜進宮,跟趙佶:“陛下,臣在蘇州剛剛撤掉了一個應奉局,王黼怎麼又在京師設置了一個應奉司?東南人家飯鍋子還未穩,又開始搞什麼花石綱了。咱們死傷六七萬人,才將匪禍撲滅,如果老百姓再起來造反,怎麼辦?”
趙佶表麵上沒什麼,心裏卻對童貫的質問很生氣,覺得童貫居功自傲。
加上蔡仍和譚稹崛起。
趙佶覺得童貫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而童貫見趙佶重新啟用朱勔父子,繼續搜集花石沉湎如故,勸諫又不聽,也很失望。
不久,童貫便致仕了。
……
通過這半年多的擴建整軍經營,蔡仍一共得二十軍,每軍五千人。
這二十軍分別是:
金吾前軍,代統製吳玠。
金吾中軍,代統製牛皋。
金吾後軍,代統製翟進。
金吾左軍,代統製張清。
金吾右軍,代統製關勝。
親衛前軍,代統製王三娘,副統製王彥。
親衛中軍,代統製方百花,副統製劉錡。
親衛後軍,代統製王勝。
親衛左軍,代統製張俊。
親衛右軍,代統製花榮。
選鋒軍,代統製嶽飛。
踏白軍,代統製王德。
背嵬軍,代統製楊再興。
破敵軍,代統製高師旦。
遊奕軍,代統製楊沂中。
虎賁軍,代統製翟興。
兩棲軍,代統製李寶。
水軍,代統製李俊。
神機左軍,代統製張憲。
神機右軍,代統製盧俊義。
組建了二十軍之後,蔡仍通過調動,將親衛前軍、親衛中軍、親衛後軍、親衛左軍、親衛右軍、破敵軍、遊奕軍、虎賁軍、兩棲軍、水軍調到台灣去駐守。
而剩下的金吾前軍、金吾中軍、金吾後軍、金吾左軍、金吾右軍、選鋒軍、踏白軍、背嵬軍,則是蔡仍準備帶回金吾軍的,也是蔡仍現在實際上可以統製的兵馬。
雖然一拖再拖,可拖到了八月底,蔡仍真是再也拖不下去了。
蔡仍隻能派陳箍桶以施粥賑災的名義繼續引渡流民去台灣,然後自己率領大軍班師還朝。
九月初,蔡仍率領大軍到了京口。
正巧碰上在睦州、衢州、婺州等地收尾和善後的勝捷軍也班師還朝。
事實上,勝捷軍早在七前就已經到京口了。
隻不過,這群**不願意現在就回京,想在京口這多玩幾,所以才一直逗留在這裏沒走。
京口漢稱京口裏,至東吳孫權築鐵甕城,置京口鎮,晉時置晉陵郡,南朝宋置南徐州,隋置潤州,宋升潤州為鎮江府,一直到現在。
京口區位於長江下遊南岸、古運河以東,“十字黃金水道”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在境內交彙,是連接蘇南、蘇北物資流通和經濟協作的樞紐地帶。轄區內焦山、北固山沿長江分布,以“城市山林,大江風貌”聞名於世,有著“下第一江山”的美譽。
京口這裏不僅風光秀麗,還盛產美女、美食、美酒。
所以,勝捷軍的將士一到這裏,就挪不動步了。
這才有了金吾軍和勝捷軍的相遇。
是相遇,其實金吾軍和勝捷定並沒有真的遇到。
金吾軍到了京口之後,便在城外駐紮,隻派了幾支部隊去城裏購買必須品,可謂對京口秋毫無犯。
再觀先一步到來的勝捷軍,早已化整為零跑進京口裏廝混去了。
現在,勝捷軍的情況是,部隊中找不到人,臨時寄寓的處所也沒有他們的蹤跡,他們十之八九的時間都在窯子、勾欄、賭窟、博坊中混過來的。
自從這勝捷軍到了京口,京口的窯子、勾欄、賭窟、博坊等地,突然就興旺了,外地同行也紛紛流入,趕來湊熱鬧。
勝捷軍的將士們一頭鑽進這些老窠、新窠,過著優哉遊哉的生活,輕易不肯再鑽出來。
起來,勝捷軍在名義上還是屬於西軍統帥部節製的,趙宋朝廷並沒有明文規定把它從西軍的建製中分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