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知人敢用(求訂閱!)(1 / 2)

州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柢三關,咽喉全晉。向以山川扼塞,去邊頗遠,稱為腹裏。自東勝棄而平、雁剝膚、河套失而偏、老震鄰矣……太原建為重鎮,州尤為唇齒要地。

代州與太原唇齒相依,作為鎖鑰之重,依托雁門關,使太原的防守更加穩固。

下九塞,雁門為首。

又雲:下九塞,勾注其一。

所以,雁門關最早的名稱又叫“勾注”。

雁門關得名於《山海經》:“雁門,飛雁出於其門。”——勾注山群峰海拔一千九百米以上,崇山峻嶺環抱,隻有過雁峰兩旁有兩道比較低矮的山峪,大雁隻能從這裏飛過,而就在代州北十五裏的雁門關,正好坐落在這個山峪之上。

雁門關是中原通往北方少數民族(古時稱胡人)的門戶,曆代王朝都派重兵鎮守。

據不完全統計,發生在雁門關這裏的戰事有一千多次。

一部雁門關軍事史,堪稱半部華夏五千年重大國防軍事篇;一條雁門關商埠路,承載著中原和塞外的和平發展史。

自古有“得雁門而得下,失雁門而失中原”之。

所以,雁門關是進入中原的最後一道然屏障。

宋遼對戰時期,憑借雁門關的然屏障,在河東這邊遼軍難以進入中原大地,避免了宋軍兩線作戰,宋軍可以將精力集中在河北,因此雁門對宋國的意義非常重大。

出了雁門關,便是平坦的雁北平原。

對於遊牧民族的騎兵來,雁北平原簡直是最理想的作戰堂。

塞外民族自幼精於騎射,兼出產優質戰馬,所以能在這雁北平原來去如風。

遼國在巔峰時期,騎兵數量在三十萬人以上,在這平坦的雁北平原可以是所向無敵,以至於宋軍根本不敢越過雁門關與遼軍作戰。

自澶淵之盟簽訂以來的這一百一十六年,嶽飛、張憲、楊再興所率領的選鋒軍、背嵬軍和神機左軍可以是第一支將出現在雁北平原的漢人武裝。

其心情可想而知。

這其中又以嶽飛的心情最為激蕩。

滿打滿算,嶽飛才二十歲,可以是剛剛到了弱冠之年。

別人在這個年紀,能擔任一都頭就可以吹噓了,而嶽飛現在已經統製了一萬五千人馬,就是親領的都有五千人馬,名義上雖然他隻是一個代統製,實際上他都可以勉強算是一個都統製了。

可以,曆史上能像嶽飛這樣的,不能完全沒有,但絕對不會太多。

而嶽飛清楚,不,世人都清楚,他之所以能年少得誌,全都是因為有蔡仍賞識他、提攜他,一步一步將他推上了如今之位。

實話,嶽飛也沒想到,蔡仍會如此重用他、如此信任他。

就以這次擔任右先鋒為例。

雖然嶽飛很希望自己來擔任這個右先鋒,可當嶽飛得知,跟他搭檔的是張憲和楊再興了之後,嶽飛就不抱任何希望了。

你道為何?

實是,張憲和楊再興也是蔡仍的親信,而且,他們還是親信中的親信,這其中又以張憲為最,他可是蔡仍可以托付家、托付一切的親信。

關鍵是,不論是張憲,還是楊再興,都是能征善戰的悍將,從以往的戰績上來講,他一點都沒有超過此二人。

在這種情況下,嶽飛覺得他是不可能爭得過張憲的,甚至連楊再興都爭不過。

可讓嶽飛萬萬沒想到的是,蔡仍最後竟然將這個右先鋒給他了,還幫他做通了張憲和楊再興的思想工作,讓張憲和楊再興全力配合他。

最讓嶽飛感動的是,臨出發之前,蔡仍將嶽飛、張憲、楊再興單獨找來跟他們:“形勢危急之時,鵬舉可以代替我全權做主,如有不尊他名字者,可先斬後奏。”

蔡仍這話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嶽飛可以暫代他行使帥權。

蔡仍如此對嶽飛,嶽飛除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外,已經不能再其它的了。

除此之外,嶽飛也要向世人證明,一向以看人準著稱的蔡仍,並沒有看錯他,他就像蔡仍對別人的那樣是一個帥才。

……

來到雁門關之後,嶽飛立即派探馬進入雁北平原打探遼軍的情況。

結果證明,前情衛打探到的消息沒有錯,遼軍並沒有在雁北平原上設防。

這也很正常,畢竟,遊牧民族的戰法,不是據城而守,而是憑騎兵而戰,再者,雁門關如今在宋軍的控製下,雁北平原上又無險可守,你讓遼軍在哪設防?

所以,遼軍向來是主動出擊、主動迎戰,很有人出城而守的。

當然,這並不絕對。

遼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漢人,他們還是習慣於據堅城而固守,不少契丹族的人、奚族的人、阻卜族、渤海族的人也吸收了漢人的特性,開始據城而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