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漢兒”這個詞語與漢人同義,並無褒貶意味。
在遼國獲得燕雲十六州之後,特別是在遼國與北宋對峙期間,遼與宋對分屬於兩國境內的漢民的稱呼開始發生了變化。
遼人稱呼宋國境內的漢民為南人,而稱呼本國境內(主要是燕雲地區)的漢民為漢兒。
宋人也稱呼遼國境內的漢民為漢兒,有時還罵他們為番人。
總之,曆史上,遼、宋以及後來的金國,對燕雲地區的漢民都一致稱呼為漢兒。
這表明漢兒已演變成了一種帶有蔑視口吻的特稱,也反映出了遼、宋和金國都對漢兒很不信任。
而漢兒也由於遼、宋以及後來的金國對他們不信任,不僅在民族認同上日顯孤立,且在政治態度上也沒有固定的傾向,並非趙佶君臣認為的那樣“心向中原”,而是以利益為中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方,在遼、宋、金之間往來叛附,政治態度非常靈活。
就以在靖康之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郭藥師為例,他就是典型的漢兒,遼強則為遼效力,宋強則投宋,金強則投金,沒有固定的政治立場,賣起原主人,一點都不手軟。
而且,郭藥師這廝在投降趙宋了之後,就不肯換漢服,一直身穿遼服,還美其名曰不忘舊主,我呸!
蔡仍可不想像趙佶那麼蠢相信這樣的鬼話。
所以,不論是誰,隻不不肯穿漢服、不肯留頭發,沒的,殺!
仇悆和郭永也知道,燕雲那裏形勢特殊,不得不用一些極端的辦法來治理,而且,換件衣服、留點頭發而已,正確引導一下,應該不會造成太大的殺戮,退一步,如果真有那些不肯換漢服、不肯留頭發的人,殺了也是在所難免。
所以,仇悆和郭永很快應道:“諾。”
蔡仍道:“三、你們要正確引導,要將不極端的外族人當成咱們的子民治理,不要搞特殊化,要公平公正的對待你們治下的所有人。”
仇悆和郭永一聽,心下頓時一鬆,他們心道:“還好,相公並不是行霸道之策,隻是恩威並施,如此才是真正的治民之道。”
仇悆和郭永心悅誠服的應道:“諾。”
蔡仍道:“四、要盡量尊重各個民族的信仰,隻要他們的宗教在咱們的控製下,隻要他們的宗教不傳導偏激的思想、不去幹違法亂紀的事、是教導人向善的,就不要去過多的幹涉他們。”
信仰這種東西,禁是禁不住的,隻能正確引導,給於一定的包容,這才不會出現極端的對抗。
仇悆和郭永應道:“諾。”
蔡仍道:“五、切記,咱們不可能爭取到所有階層的支持,咱們的基礎是普通民眾,所以,要對那些大奸大惡之人進行公審,公審時,對於那些劣跡斑斑的豪門貴胄不要手軟,不需要考慮政治或者其它因素,當然,對於那些良善的豪門貴胄,也要做到秋毫無犯,另外,不要因為咱們的糧食得來不易,就心疼糧食,戰端一起,勢必要造成饑荒,要賑濟好災民,要分好田地,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契丹、渤海、奚、阻卜、漢民,隻要他肯要,就賑濟他們、就分給他們田地、就幫他們種田。”
“公審?”
“分田?”
仇悆和郭永一臉迷惑道:“公審是什麼?分田又是什麼?”
蔡仍並沒有立即給於解答,隻含含糊糊的道:“這事我會派專門的人負責的,你們注意配合好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