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可世見之,便對趙德大聲喊道:“趕快西去!西邊可能有遼軍過河了!”
趙德還沒來得及前去,遼軍就已經從上遊過河,然後馳馬而來。
過河的遼軍,人數雖然不多,但氣勢洶洶。
趙德見狀,便想避其鋒芒。
楊可世見狀,大罵:“老匹夫,安得逃跑?你何以報答國恩!”
楊可世騎馬離開河橋,親自迎戰西來之敵。
遼軍則趁機衝過白溝河橋,與西來之遼軍分左右兩翼,將宋軍包圍。
楊可世所部憋著一股火,死命與遼軍大戰,楊可世甚至一度衝到了對岸,還差點跟耶律大石來個王對王。
可惜!
遼軍也憋勁,也同樣悍不畏死,關鍵是人馬比宋軍多。
雙方在白溝河兩岸展開了一場血戰。
戰了近一個時辰,趙明胳膊中箭,楊可世更是身中鐵蒺藜箭,傷及骨頭,血流滿靴,可即便這樣,他仍怒發衝冠,以口咬著韁繩,雙手各持一杆槍,悍勇屠戮,後來被打下馬,被韁繩拽掉了兩根牙齒,胸腹皆中箭矢,他徒手還殺死了幾十人!
楊可世不可謂不悍勇,不可謂不舍命死戰!
後來,種師道親率大軍趕來,將遼軍驅逐到河北岸去。
公平公正的,這場戰鬥,雙方是不分勝負。
這夜裏,為防備遼軍過河偷襲,種師道下令:“各處軍營都整夜敲鼓。”
耶律大石的確有乘夜過河偷襲的意圖,可他聽到南岸整晚鼓聲不斷,懷疑宋軍也許會趁夜色北上偷襲,於是下令全軍保持戒備狀態。
亮後,耶律大石率軍來到河岸,隻見對岸宋軍堅守壁壘,戒備森嚴,遂不敢貿然過河作戰,兩軍便形成了隔河對壘之勢。
同一,辛興宗率領西路軍按計劃進駐範村。
範村村東有一座孤山,令宋軍意想不到的是,北遼四軍大王兼北樞密院使蕭幹,竟敢悄悄登上孤山。
見宋軍新來,毫無準備,蕭幹立即回去親起大軍來攻。
(其實,耶律大石和蕭幹之所以同時向宋軍發起進攻,也跟耶律淳準備向大宋稱藩有關,他們對大宋一肚子氣憤,認為大宋破壞百年盟約,出爾反爾,很不誠信,耍心眼,根本靠不住,所以,寧可戰死,也絕不投降大宋。)
不久,蕭幹便率軍前來,隨即突然向範村發動進攻。
宋軍前軍將領王淵,以及劉光遠、翟進、趙詡等將,各率所部與遼軍接戰。
可遼軍攻勢凶猛,竟將宋軍諸將圍堵在孤山之下,主將王淵更是中槍差點墜落馬下。
正在勝敗未決之時,辛興宗親出,以上將軍節鉞督戰,才將蕭幹打退。
前線的事,童貫很快便知道了,隨即宣撫司便發來文牒令種師道與諸將商議是否退軍?
種師道立即召集和詵、楊可世等將開會。
經過這兩戰,諸將一致認為,遼軍實力尚存,不把西軍主力調來恐怕難以取勝,不如先回師雄州,再商議下一步的打算。
和詵認為,兩軍彼此初無戰意,都是因為楊可世擅自過界殺敵,以致兵結不解,現在兩軍隔河對壘,如果突然撤退,就是自示其弱,若遼軍乘機追襲,結果難以預測。
種師道覺得和詵所言還是有些道理的,於是令他將這個看法寫成報告,稟報宣撫司。
童貫對東西兩路軍的表現都很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