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出兵之時,童貫滿以為可以震懾遼軍,甚至幻想可以一舉收複燕京。
沒想到,跟遼軍交手了之後,不僅沒贏,還稍稍落了一點下風。
麵對這個情況,童貫決定執行趙佶巡邊三策中的下策,也就是“全師而還”。
稍後,童貫命令種師道率東路軍退回雄州,辛興宗率西路軍退回廣信軍。
接到童貫的撤軍命令之後,種師道打算馬上組織撤軍。
楊可世對種師道:“現在遼軍的氣焰很是囂張,若知道我軍有撤退之意,必定隨後襲擊。”
種師道深以為然。
黃昏時,種師道下令,先將大批輜重悄悄南撤。
半夜時,大軍開始拔營南歸,種師道令精銳軍馬殿後掩護。
盡管宋軍想秘密撤走,但還是被遼軍發現了。
耶律大石得到消息後,當即騎馬來到河岸往南岸眺望。
見宋軍主力果然撤走,隻留下少量兵馬守關,耶律大石馬上派人去向蕭幹報告,同時令輕騎兵立即集結過河追擊。
白溝河距離雄州僅三十裏路,中間有一個地方叫古城,遼軍在這裏追上了宋軍。
兩軍相接,鏖戰激烈。
實時,北風,大雨,震雹如拳椀,人不能相視。
可環境雖然如此,但耶律大石及手下遼軍騎兵仍緊咬著宋軍不放。
馬軍對步軍的優勢,在此戰之中顯現得淋淋盡致。
宋軍負責殿後的精銳軍馬很快就被數量數倍之的遼軍騎兵擊潰,然後遼軍騎兵一路掩殺。
宋軍大潰!
甚至就連都統製種師道和與監軍崔詩都差點死在遼軍的這波攻擊之下!
童貫得到消息之後,當即下令:大軍不得入城——童貫擔心宋軍入城時會將遼兵引入城內,那樣的話,雄州可能就會陷入遼軍之手,遂下令關閉城門。
宋軍將士見狀,紛紛大喊:“別關閉城門!”
可童貫卻視若罔聞。
不多時,西路軍的楊可世和女婿馬彥傳及大將楊惟中也來到城下,與遼軍激戰。
(這裏有個疑問,史書記載,“興宗遣中部將楊可世援之”,這應該是不可能的,因為楊可世此時在東路軍中,不知是記載失誤,還是宋軍中有兩個楊可世?)
童貫站在城樓上觀戰。
見城外戰況激烈,童貫便派遣辛企宗和辛永宗帶領勝捷軍出城增援。
勝捷軍的紀律雖然不行,但關鍵時刻還是很能打的。
在勝捷軍加入了戰團之後,遼軍的攻擊立即一緩。
耶律大石見無法再產生更大的戰果,便帶著遼軍退去。
此戰,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間,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帶,死屍橫七豎八地倒或躺在一起,不可勝計,兵甲輜重漫野。
傍晚,種師道接到宣撫司的命令,令他在雄州城外紮營結寨,收攏隊伍,原地待命。
這時,風雨雖已暫停,但空依然灰暗無光,地上到處是積水、到處是泥濘。
種師道凝望著黑沉沉的空,心情無比複雜,他知道,他在劫難逃了,雖然此敗並非他一人之過。
遠處城牆上的童貫,靜靜的看著種師道,麵沉似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