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蕭普賢女親自上陣下,遼軍將士誓死抵抗。
在這期間,除了鬥勇,蕭普賢女還與宋軍鬥智——蕭普賢女先答應投降,並提出無數可討價還價的條件,使用緩兵之計拖延了很長時間。
等楊可世、郭藥師反應過來,已經過去了大半。
而宋軍先是找能撞門的圓木找了很久,又聽從李處溫的弟弟李處能(就是那個跑去當和尚的家夥)的建議挖隧道挖了許久。
總之,宋軍耽誤了不少寶貴的時間。
駐守在居庸關防備金吾軍的耶律大石,獲悉宋軍已挺入燕京,大吃一驚,隨即連忙集合三千騎兵迅速馳往燕京增援。
半路上,耶律大石下令:“所有將士統統脫掉軍服上衣,有宋軍衣服的換上,走在前麵。”
居庸關距離燕京城僅有百裏左右,黃昏時,耶律大石便率軍來到了燕京西城門下。
耶律大石令人向城門樓高喊:“我們是大宋援軍,快快打開城門!”
把守城門的宋兵見城外來了大隊騎兵,以為真是援軍來了,高高興興地打開了城門,並落下了吊橋。
其實,這也不全怨宋兵,因為,按照製定好的計劃,劉光世帶的援軍早就該到了,所以守城門的宋兵才會把耶律大石帶來的兵馬當成劉光世派來的援軍。
耶律大石一馬當先帶人衝入城中,然後遼軍蜂擁而進,二百多名宋兵全部陣亡。
耶律大石令七名將官各率三百精兵,迅速奪取其餘城門。
耶律大石要求他們直接砍斷吊橋,徹底切斷城內外聯係,他要讓宋軍有來無回,要讓他們全部葬身於燕京城裏!
對於遼軍已經入城一事,郭藥師和楊可世等宋將毫不知曉,他們仍在皇城外組織力量攻城。
高世宣和楊可弼帶領一群宋兵抬著一根大圓木正在用力撞擊皇城的城門。
咚!
咚!
咚!
……
撞擊聲給皇城外的宋軍以希望,給皇城內的遼軍以恐懼。
遼兵躲在城門樓和城牆上居高臨下拚命射箭。
嗖!
嗖!
嗖!
……
箭如雨下!
一群宋兵倒下,另一群宋兵立刻又衝了上去。
楊可世焦慮不安道:“今晚無論如何得攻破皇宮,不然我們可就危險了,現在我們是孤軍深入,生死存亡全在今夜。”
郭藥師對眼前的危險局麵有很清楚的認識,他皺眉道:“算算時間,劉光世的援軍早就應該到了,可為什麼一點消息都沒有?難道他們不來了?”
楊可世沉默不語。
前不久楊可世與劉光世發生過一次衝突,而且他與劉延慶的關係向來不好。
楊可世憂心忡忡的想:“他們父子該不會因私而耽誤大事吧?”
高世宣和楊可弼繼續組織撞擊城門。
宋軍上下都很清楚,這兩扇城門關係到成功與失敗,也關係到他們自己的生與死!
色漸漸暗了。
這時,忽然跑來了兩個哨兵,他們向楊可世報告:“稟報將軍,我們發現一支遼軍從西北方向殺了過來,他們全是騎兵,殺氣騰騰!”
楊可世一驚,道:“哪來的遼軍騎兵?”
郭藥師道:“很可能是蕭幹或者耶律大石的援軍進城了。”
楊可世聽了,立即將高世宣和楊可弼叫來,商量對策。
楊可世認為,目前的處境很危險,應停止攻城,集合隊伍往迎春門一帶撤退——楊可世以為迎春門應該還控製在宋軍手中,而且那裏還有一千援軍,所以從那裏安全撤出去的可能性最大,另外,楊可世認為,他們是從迎春門進城的,對那一帶的道路比較熟悉,所以那一帶也便於他們撤退。
可楊可世想錯了。
楊可世忘了,他們在那裏殺了上萬契丹人,以至於那裏的契丹人最恨他們。
另一邊,蕭普賢女離開眾人,獨自一人進入了元和殿,然後找到了兩條白色絲帶。
蕭普賢女是一個剛烈的女子,她不想自己受到侮辱,所以選擇為這個昔日的大帝國陪葬。
可還沒等蕭普賢女掛好絲帶,外麵突然有人喊道:“太後,宋兵退了!”
蕭普賢女聽罷,大喜,連忙扔掉手上的絲帶,然後衝了出去,問:“怎麼回事?”
很快,兩隊騎兵從遠處衝來。
蕭普賢女見之,眼淚“嘩”得一下子就湧了出來!
這時,蕭普賢女不是唯我獨尊的北遼太後,她隻不過是一個可憐的女人罷了。
宋軍繼續向迎春門撤退。
突然!
一個哨兵跑回來向楊可世和郭藥師報告:“城外塵土滾滾,有大隊騎兵殺來,隻是不知是宋軍還是遼軍。”
郭藥師聞言臉色大變,道:“肯定又是遼軍援兵!”
楊可世等將則不信,他們認為肯定是劉延慶派大軍前來接應。